四川银行入主前夕,长城华西银行领400万罚单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披露一张引人关注的罚单,剑指长城华西银行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多项问题。罚单显示,长城华西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等五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402.8万元罚款。

这是长城华西银行今年首张监管罚单,也是该行自成立以来被处金额第二高的罚单。具体违规行为包括: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

不仅如此,时任长城华西银行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王某林和时任长城华西银行风险总监张某平,也因对“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等违法行为负有责任,分别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9万元。

可以看到,罚单所披露的违规事实种类齐全,几乎涉及银行放贷款的全过程。402.8万元的罚款金额也快接近长城华西银行被罚没金额纪录。因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而被同处罚款的相关人员,更牵涉甚广,多名分管该行风险合规相关板块的关键管理人员被追责。

据年报信息显示,王某林未列入该行高管名单,其具体姓名未公开,信息难以进一步查证。而张某平可对应为2023年6月辞去风险总监职务的张国平。

张国平自2012年起就担任该行风险总监,直至辞职时已任职超过十年,是该行自德阳银行改制前便担任高管的老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平生于1966年,在2024年突然辞去任职十余年的岗位。长城华西银行在其辞职公告中称其原因为“工作变化”,但公开报道未出现张国平后续转任其他机构的信息。

尽管行政处罚的公布具有滞后性,当时公布的罚单仅针对长城华西银行银行过往历史上的疏漏,但这并不代表该银行的合规性出现了跨越式的进步。2024年,长城华西银行营业外支出中的“罚款、补缴税款及滞纳金”高达1526.08万元,而前两年此类支出均为零。

也就是说,2024年是长城华西银行合规漏洞集中爆发的一年。结合张国平突然辞去风险总监的时间点,其离职原因则显得耐人寻味起来。

不过,面对张国平这名对该行四百万元罚款负有责任的人员,长城华西银行仍对其担任风险总监期间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表示其“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本行的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华西银行成立于1998年11月,前身为德阳市商业银行。2014年底,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资产”)作为战略投资者增资入股,并逐步取得控股地位。2016年9月,该行正式更名为长城华西银行,标志着其战略定位的升级。然而,在控股十年后,长城资产近期正式“清仓”所持股份,引发市场关注。

2024年6月26日,长城华西银行40.92%的股权(约9.42亿股股份)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转让方为长城资产及其全资子公司德阳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阳国资”),挂牌底价为43.32亿元。这一交易迅速推进,7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批复同意四川银行受让上述股份,使其成为长城华西银行新任控股股东。7月30日,三方正式签署产权交易合同,标志着长城资产系全面退出股东行列,四川银行正式入主。

长城资产此次退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近年来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据其官网披露,自2021年起,长城资产已陆续转让宁夏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4%股权、甘肃长达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5%股权。此次转让长城华西银行股份,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资本资源向不良资产主业聚焦的重要举措。

从历史股权结构看,长城资产于2014年直接购入长城华西银行28.36%股份,并通过全资收购德阳国资间接持有29.78%股份,合计持股比例达58.14%,成为绝对控股股东。此次转让后,四川银行以40.92%持股比例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

对四川银行而言,此次交易具有战略意义。交易完成后,其并表资产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有望跻身中型城商行前列。此外,长城华西银行在德阳等地的网点布局将弥补四川银行在当地的服务空白,助力其进一步拓展四川省内市场份额。

截至2024年末,长城华西银行总资产达1511.81亿元,较年初增长6.04%,新增86.07亿元。2025年一季度,资产规模进一步增至1562.61亿元,同比增长3.4%,显示其规模扩张趋势仍在延续。然而,增速较2024年有所放缓,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对其增长动能的制约。

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3.67亿元,同比下滑11.27%。其中,利息净收入17.79亿元,同比下降13.6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7亿元,减少14.6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更是从2023年的4.57亿元骤降至0.58亿元,降幅高达87.39%。

净息差持续下行是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2024年净息差仅为1.28%,较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且已连续四年下滑,主要受贷款利率下行及负债成本刚性影响。

2025年一季度盈利状况明显恶化:营业收入5.16亿元,同比下降1.68%;净利润仅0.66亿元,同比骤降40.60%。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增加:2025年一季度计提2.87亿元,同比上升37.3%,大幅侵蚀利润;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亏:由上年同期的盈利0.87亿元转为亏损0.36亿元,单季差额达1.23亿元,进一步拖累盈利。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467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