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所言何事
如果神能满足我一个愿望,结局大概是我当着他(她)的面读了《红楼梦》的完整版。
这几篇跟红楼梦有关的文章写于疫情期间,当时呆在家中闲来无事,便对红楼梦下手了。后来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就将相关的几篇文章隐藏了,但是现在又想通了,虽然是自己的拙见,但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在在,还是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身上有许多谜团:
曹雪芹是不是它的作者,还是只负责增删?
《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的自传?所写是曹家的家事还是纳兰家事?
高鹗的续是文人好心地补全还是政治阴谋?
还有最重要的,那缺失的后半部分到底讲了什么?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文学作品本就是造梦,《红楼梦》更是为无数读者营造了一个太虚幻境。
作者如果能看到列位看官为《红楼梦》千般考证,万般猜疑,心中大概是既无奈又欣慰。
我也不能免俗,没办法只沉迷于书中的故事,而不对作者和其创作动机动心思。一琢磨就有了自己的观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作者已经告诫过,但我还是不听劝,非要形成一套观点,又非要拿来给人看。想来也无妨,不过是以悦人之耳目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以谁的口吻讲了什么?
作者在开卷第一回的作者自云里就给出了答案:
“借‘通灵’之说……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作者自云相当于现在小说中的自序。那这个作者究竟是谁呢?
对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一事我没有太多质疑,毕竟前人已经做过很多考证。
至于高鹗的续,这么说吧,《红楼梦》我只看前八十回。每次读后四十回,就有种穿越的感觉,从一本现实主义巨著一下子来到一本言情小说面前。
有人疑问:那第一回所写“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不是指曹雪芹只是负责《红楼梦》的整理工作吗?

注意,这段文字已经属于正文部分,而不是作者自序。即不是客观事实,更像是现在玄幻电视剧开头的背景交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作者即说自己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必然要编出一个故事自圆其说,这个故事也编得格外宏大,直接从女娲补天说起……
说女娲补天遗弃的一块灵石,在听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关于尘世的谈话后动了凡心,央求二位仙师携它入红尘,经历人间的荣华富贵。仙师将灵石变幻为一块美玉,在警幻仙子那里登了记,下世成了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通灵宝玉。

这里扯点题外话。很多人都将事情弄混了,以为灵石投胎成了贾宝玉,其实灵石投胎成的是玉,不是人。
我猜连高鹗可能都搞混了。在高鹗补全的后四十回的最后一回,宝玉在向他爹拜别后便被一僧一道带走了。这一僧一道应该就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人世的造型,前八十回好几处提到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便是。这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帮灵石下凡,到最后带走的应该是灵石啊,怎么会去管贾宝玉的闲事。
不过宝玉的来历确实也不简单,是赤瑕宫神瑛侍者下凡造历,投胎成人。神瑛侍者曾对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有灌溉之恩,绛珠草修炼成人形后一直想报恩,便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想用在人世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当时的灌溉之恩。

虽然文中没有明示,但很容易猜到,一生为宝玉流泪直至生命终结的林黛玉就是绛珠草投胎之人。后文中也有多处描写印证这段前情往事: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就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对眼泪情有独钟,开始跟袭人说到人死之事就提到用女儿们的眼泪葬自己就算是死得其所,后来吃了龄官和贾蔷的狗粮后,又长叹各人各得眼泪罢了;黛玉曾跟宝玉提及自己进来虽然伤心,眼泪却比先时少了,宝玉还疑惑眼泪怎么会有少的。想来还恩总是有限数的,泪尽之日便是绛珠归去之时。
灵石历劫后将在尘世经历的故事取名“石头记”编刻在石身上,被空空道人读到后抄录下来问世,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之后才有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题曰“金陵十二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除了最基本的交代,作者自云还提供很多其他信息:
第一,作者所写依据的确实是自己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
他没有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视角来写,而是先编造了“通灵宝玉”的故事并借它之口,将真事隐(甄士隐)去,以第三人称记叙了整个故事;同时又添油加醋,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有所敷演(假语村)。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总想把故事中的事与曹家家事一一对应的读者四处碰壁的原因了。
小说本身就是现实、潜意识和想象的杂糅,艺术取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
第二,作者应该就是故事中贾宝玉的原型。
与“当日所有之女子”朝昔相处并能赞赏她们“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唯有贾宝玉。作者自云中对自己的评价“堂堂须眉……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不也正也是故事中贾宝玉的人物设定吗?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虽以作者为原型,却免不了吸收了很多作者了解的其他人物形象。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看了和珅呈上来的《红楼梦》后,给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人们便便纷纷猜测贾宝玉的现实原型是清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确实,二人有很多共同点:颜值高,出身好,都无心经济学问,权力斗争,纵情于诗词歌赋和儿女情长。但是纳兰性德的人生轨迹实在与宝玉大相径庭:二十出头便成了进士,接着又在康熙身边做三等侍卫,是他爹明珠的骄傲,远非于国于家无望的宝玉可比的。而且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并没有看到后来家族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走向末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曹雪芹或许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对他祖父的这位旧友也有崇敬和好奇之情,在塑造故事的男主人公宝玉时不知不觉杂糅进纳兰性德的一星半点也是有的。
如果说贾宝玉是一道菜,曹雪芹本人只是原材料,其他历史人物特征是调味品,作者的想象力和潜意识就是灶火。
第三,贾宝玉和贾府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而非高鹗所续的宝玉中举和贾家沐皇恩延世泽。

作者既然点明依据自己的身世家事来写《红楼梦》,那么何妨看看他的现况:“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由此可见,贾家的结局应该就是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所听的曲子所歌:“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9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