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唱会夜宿到美甲陪聊,海底捞凭什么让顾客排队也要来?

凌晨三点的演唱会散场后,佛山千灯湖附近的海底捞门店依然灯火通明。刚看完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的粉丝们,踩着免费接驳大巴的踏板涌向门店,有人寄存完应援灯牌就直奔餐桌,有人窝在休息区用充电插头给手机续命,凌晨五点还能喝上服务员端来的热粥 —— 这就是海底捞爆火的 “演唱会夜宿” 服务现场。

精准踩中场景痛点,让服务成为刚需

海底捞的服务总能精准击中消费者的 “急难愁盼”。演唱会散场后的交通难、深夜无处去、行李没处放,这些粉丝的痛点被大巴接送、24 小时寄存、休息区毛毯靠枕等服务一一化解,甚至次日的热粥都成了 “续命稻草”。

这种场景化服务并非个例。深夜加班族推门能吃到热火锅,带娃家长能把孩子交给游乐园陪护员,独自用餐的顾客会收到玩偶陪坐 —— 海底捞把 “吃饭” 这件事,延伸成了 “解决生活难题” 的过程。当餐饮服务跳出餐桌本身,变成消费者生活场景的一部分,自然能吸引特定人群反复光顾。

情感价值拉满,细节藏着复购密码

在海底捞,服务的魔力藏在细节里。带娃家庭会收到儿童围裙和玩具,女性顾客等位时能预约免费美甲,生日当天会收到手写贺卡和定制小甜品。这些服务未必昂贵,却让消费者感受到 “被重视”。

更巧妙的是服务的 “分寸感”。社恐顾客不会被强行拉进生日合唱,独自用餐的人能安静享受美食,需要帮助时服务员又能及时出现。这种 “不过度打扰又恰到好处” 的关怀,让消费者形成情感依赖,最终变成 “非他不可” 的回头客。

制造传播爆点,让顾客主动当宣传员

海底捞的服务自带社交基因。演唱会应援色的门店布置、捞面师傅的武术表演、“暗号换零食” 的趣味互动,这些场景都成了顾客朋友圈的素材。当消费者自发分享 “海底捞的生日仪式太暖心”“演唱会后海底捞续摊 yyds” 时,品牌就获得了免费的裂变传播。

这种传播并非偶然。从 “深夜送毛毯” 的惊喜到 “宝宝餐免费续” 的贴心,海底捞总能制造 “超预期瞬间”。当服务超出顾客期待,分享就成了本能,而每一条朋友圈、每一段短视频,都在为品牌拉来新客。

对餐饮人来说,海底捞的启示不在于照搬服务清单,而在于学会 “以用户需求为圆心”。无论是解决场景痛点、提供情感价值,还是制造传播亮点,核心都是让消费者觉得 “在这里吃饭,不止于吃饭”。毕竟,在口味差异越来越小的当下,能打动人心的服务,才是最硬的拉客底牌。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06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