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无为而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通常的说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比如《史记》“萧规曹随”,就是历史课上用来例证汉代以道治天下。“无为而治”是为是道家学派所提倡,但观《论语》本章,不也是无为而治吗?《史记》把道家说为“黄老”之学,把黄帝归为道家。在《卫灵公第十五》有: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与这章的意思接近,“为政以德”亦“恭己”也。儒家认为舜无为而治,黄帝与舜,都在五帝之列。《史记》中的“五帝”,《论语》中,提到了“尧、舜”。传说孔子有向老子问礼,从《论语》中“无为而治”的记录看,这两个学派确有其共通处。
再则,这篇开篇即“为政以德”,通篇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为政”上,而《尧曰第二十》主要内容是历代帝王的政治嘱咐,尧至舜,舜至禹,然后夏、商、周,历代传承,血脉相贯,似乎在说“为政以德”“无为而治”一以贯之。
“北辰”就是北极星。天体,我只知道太阳、月亮而已。夜晚可以用来指路的北极星是那颗,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从天文学的相关书中,我知道在北半球,北极星靠近“天轴”,几乎落在其上,所以在地球上以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北极星的运动。在南半球,天空是看不到北极星的,南半球的“天轴”附近也没有特别亮的恒星。如果我们生活在南半球,不知道夫子又会怎么来比喻不动呢?
看到这章,我想起来《红楼梦》李纨与探春一起管理大观园,"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探春这回的表现,很有“垂拱而治”的味道。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也就是探春的亲舅舅,死了,该给多少钱来抚恤这个亲戚呢?以吴新登的媳妇为代表的下人“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想借此机会看看她二人的能耐。给少了,丢贾家的脸;给多了,下人自然会认为是探春假公济私。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参考的标准,才能让大家无话可说。探春正是要如此做,所以自己不拿主意而要按常例。可惜众媳妇都还未威服,还不“众星共之”,所以探春只好用“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来弹压挑头的吴新登的媳妇。若“为政以德,众星共之”了,自然有人“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为政者“拣择施行”,如此不正是“无为而治”吗?
无为而治,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善于分配工作,善于让他人来完成工作。例如《子路第十三》: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先有司”有不同的解法。张居正说:“宰兼众职,若不分任于先,何以责成于后?故必先授其任于有司,使各专去办理,而后考其成功,则己不劳而事毕举矣。”(《张居正直解〈论语〉》),这种解法与本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接轨的。还是《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你看她分派任务何其老练。未上任前,众人已经知道应该“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上任之后,立刻“专事专执”赏罚分明,然后自己每日以名册点卯即可。从探春与王熙凤这个对比上,重新理解《论语》这章的内容。“为政以德”的目标是为了让“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但是“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政治的理想,要如何做道却不简单。这里孔子其没有给出细目,而只给出了原则指导“为政以德”。
关于如何为政,《论语》中相关内容实在太多,不一一列举,举一例,略表要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非只要“为政以德”的动机就够的。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