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阴翳礼赞》

【原创】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是在10年前。

当时还做了读书笔记。拎出来几个知识点。极其简单,没有标明彼此关联,且也基本都忘了。(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说的就是这样吧。

前些天听人讲了一遍这本书,发现自己好像完全没读过。要不是有据可查,就干脆不承认算了。

听书的音频这样介绍作者: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美学”的代表人物,更是被学界冠名为“恶魔”的作家,先后七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唯美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他建立的“谷崎式”东方美学体系,影响了日本今天的很多知名设计师,如原研哉、深泽直人等。

“日本人从明暗中发现美,享受暗,使得阴翳美学成为日本独特的美学传统”,谷崎润一郎用10年时间探索日本美学内涵,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阴翳礼赞》以小说家的笔法,细腻地表现了日本民族幽暗、含蓄和模糊的树荫式的美感。

好吧。我现在手头没有纸质书,找来电子书又看了一遍。好处是做摘录部分可以直接复制。

听书的版本与我读的电子版又有不同。

听书版有六章:《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主题比较集中。

电子版除注释外共七章:《懒惰说》、《恋爱及情色》、《我眼中的大阪及大阪人》、《阴翳礼赞》、《关于“白痴”艺术》、《故里》、《幼少时代的美食记忆》,选料稍显芜杂。

总体而言,精华就在《阴翳礼赞》一章中,以下我根据听书版概括的三个方面,来描述这种树荫式美感。

一、日本建筑设计中的“阴翳之美”

由于多地震、多台风,日本的房子都建在阴翳之中,似乎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我国的寺院首先在建筑顶上覆压着一架巨大的翚甍,其下伸展出宽博的四檐,将整座建筑收纳于阔大幽深的宇荫之中。不仅寺院,就连宫殿、庶民住宅,尽管有的铺瓦,有的葺草,但从外看去最惹眼的必是高大的屋顶,以及屋檐下飘散的浓密黑暗。”

这样,室内势必非常阴暗,但即使如此,还要“利用纸隔扇,让庭院里反射进来的光线透过它轻悄幽柔地潜入”,为此,“特意将墙壁刷成色调柔和的砂壁”,“使之不甚明亮”。因为,“对我们来说,这壁上的微明或者说晦暗比任何装饰都美,百看不厌并感铭于心。”

二、日本人生活中的“阴翳之美”

安静、温润、枯黯,如我们看到过的茶室和茶具。

在这里,我看到最性感的文字,不是描写女人,而是描写——纸:“奉书纸和白唐纸的

肌理细密柔静,犹如初雪的表层,酥绵地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韧,折叠无声,感觉就如同手触树叶一般,静适而娴雅”。

其他器物也是,“无论天然宝石也好人工器物也好,那光泽都必须是枯黯润厚的、能够令人联想到年代感的。”

食器最好是漆器,“手感轻柔,不会发出刺耳的声响”,“虽然肉眼分辨不出碗底的幽暗之中有什么,但掌心能感觉到汤汁在柔缓地漾动;与那种将汤汁盛在浅浅白白的瓷盘里的西式做派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它有一种神秘感,甚至我想说,它有一种禅味。”

甚至食物的颜色也极富冥想。“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颜色与盛器几乎无法分辨。将这种凉滑澄凝的东西含入口中时,感觉仿佛室内的整团黑暗变成了小小一块甘饴,在舌尖上融化。”

为了与室内整体的阴翳协调,女人也融化成黑漆漆的背景,“隐于终年漆黑黯然的夜的深处,昼间不露芳姿”,“是暗黑的自然界诞生的一种凄艳的魑魅”。她们的衣服“是黑暗的一部分”,连牙齿也要涂成黑色,总之,“就是将脸孔以外的空间都填满黑暗,甚至连口腔这点空间也不漏过。”

三、日本人处事哲学中的“阴翳之美”

秉承儒家思想,范古复古,鄙视发展进步,较之个人扬名于世,更以坚守先哲之道为第一要义。女人尤觉得应该抹杀自我个性,摈弃个人感情,无视自身优点,努力做一个“贞女”典范。

将“无言”视为美德,“凡事十分说三分,其余的则若隐若现地隐映于沉默中”,也是这美感的一部分。

对阴翳之美的批判也体现在这个部分,除泥古和抹杀个性外,沉潜于阴暗中,容易安于现状,对不平之事坦然接受;而喜欢把一切弄得明晃晃亮闪闪的西方人则“富于进取心”,“总是企望更好的状态”。

可见,关于读书,还真是需要指导。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26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