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信都区城计头村当年戏班子的那些事之二
文/石天堂 安庆敏
当年城计头村的剧团在石明荣团长的带领下,从三十代开始初创到四十年代成熟上台演出,后来成为著名的家乡戏。
团长石明荣过世后,主要由石光金(老沾)、石见利、苗文俊、王有德等几位名角挑大梁。
进入五十年代后,在新团长石见川的领导下,剧团演技迅速提升,名气越来越大,不仅震动路罗川,还波及沙河、武安……一时间空前繁荣。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剧团奇才石见川。他排行老三,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1940年的一天,十岁的石见川正在一里外的坡底村大街上玩耍。忽遇日本鬼子进山扫荡,因避之不及被鬼子兵裹挟到了山西太原。
看他是个小孩儿,当时,日本鬼子倒也没怎么他。但石见川年纪虽小心眼不少,他心里明白:“日本鬼子都是些没有人性的野兽,与他们处久了是十分危险的!说不定哪天鬼子兽性大发,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于是,有一天他趁鬼子不注意,悄悄溜出了日本兵的大本营,逃出了虎口。

逃出来的的石见川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家又回不去,只好流落太原街头,以乞讨为生。
后来,在大街上他结识了几个流浪儿,大家就玩在了一起,成为朝夕相处的好伙伴。
内中有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是他们的“头目”,这个“头目”喜欢看戏,时常领着孩子们到太原的各大剧院去看大戏。
当然,其间也干些爬墙越窗的勾当,因这样不用买票,省下了票钱。
石见川对戏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别看没上过学,不识字,但记性特好。一出戏看不了几遍,他就能把台词、情节牢牢地记住。

此后,也许是爱屋及屋,每逢看戏时,他就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溜到后台,一待就是一、二个小时。
时间一久,和戏班子的人都熟识了。间或他也帮忙扫扫地、端个茶、倒个水、递个道具、装装箱什么的。
由于他天资聪慧、机智勤快、又会说话,戏班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时光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剧团的领班开了口:“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年龄?”“我名石见川,今年十岁。”“哪里人氏,家中都有谁?”“我是河北邢台山里城计头村人,自幼父母双亡……”
领班听他这么一讲,知他是个孤儿,遭日本鬼子裹挟到此,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靠讨饭度日,顿生怜悯之心。

深思片刻道:“孩子,你若有意,可来我这里帮工,干点杂活。虽说挣不到什么钱,但有你一口饭吃,有一栖身之地,不致挨饿、受冻。”
听领班这么说,石见川别提有多高兴,连忙下跪作揖谢过。在那兵荒马乱、生死未卜的年代,能找到这么一个安身立命的差事,对于年纪只有十岁的石见川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从此,石见川有了更近距离接近舞台的机会。
他除平时干好份内工作外,全身心投入到戏剧中,不管是哪一出戏,哪一个角色,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他都牢牢把握铭记,细细揣摩……
在太原的数年时间,他硬是靠博闻强记,在脑子里装了不下二十多本戏。

时间到了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太原战役,1949年4月太原解放。
而在此战役中,城计头村也有七、八个人参战,在太原的大街上偶遇了石见川,就把他带回了老家。
可就在夺城攻坚的战斗中,石见川被一颗流弹击中,是打在屁股上。
不过,并未伤及骨头,无碍大事,留下了小碗大小的一个疤痕。后来,石见川曾脱下裤子叫村里好几个人看过。
当年仅十九岁的石见川回归故里时,这无疑给城计头戏班子注入了新的血液。
因这时石明荣已过世多年,教戏的李先生年事已高,也来不了了。这当儿,石见川就成了城计头戏班里新的领军人物。
因他在太原所见所学为"晋腔",而家乡的是"梆子腔″,这两个剧种有所不同。石见川就大胆地进行融合改良。
经他改良后的梆子腔,既不失原剧种的委婉平和,又有晋腔的高亢激昂,声调更显得柔和婉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上演深得广大群众和戏迷的喜爱。
然而,在成绩面前,石见川头脑清醒,并没有骄傲,他深知自己脑子里是装了不少的戏,但做打这基本功还相差甚远。
于是,私底下他又不厌其烦地练起了基本功。如“拿大顶”这一绝活,每当夜深人静,别人入睡时,他还在靠着墙根练习。
时间一久,进步飞快,从开始只能坚持一、二分,到后来居然能坚持十多分钟……
练着练着,他的脑海突然灵机一动,暗自思忖:“村北路罗川那又厚又细的偌大沙滩,不正是练功的天然场所!”从此,只要一有空,他就和同伴们跑到沙滩里练习。

尤其是夏季,在那凉风习习的夜晚,那满月的明光下,四处一片寂静,几个年轻人时而在高声吟唱,时而在腾挪翻滚。当然也有打闹嬉戏时,说不定有人还光了腚(当时清一色男子学戏),好一幅欢欣热烈的场景。
他们所练功夫主要涉及推掌、劈拳、压腿、踢腿、扫堂腿、劈叉、跳跃、金鸡独立、拧旋子、单腿三起三落、前后空翻……
通过不间断高强度的演练,石见川及同伴们都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为后来几十年的舞台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石见川的太原回归,城计头戏班又招了新人,成立了第二代戏班子。
演员名单如下:石见川(新任剧团长)、石明金(老生)、石明富(花脸)、石明祯(小生)、石修学(青衣)、安永银(刀马旦)、苗文德(黑头)、石修本(老生)、石见林(丑角)、石见月(小旦)、李同兰(二花脸)、李京生(二成)把子等。文武场基本还是原班人马。
这无疑使城计头的戏锦上添花,实力倍增,在整个五十年代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曾经演出到沙河、武安、山西等地,名声四起,大张城计头村人的脸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