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自动化征途追忆系列46-合作改造篇: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携手之旅
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科研院所与企业在轧钢自动化领域的合作历程,探寻这段携手共进的深厚情缘。
记得初入职场时,我参与的首个大型校企合作项目,合作方是北方某大学。当时,他们承担轧钢控制的基础研发,采用单片机8751(8051系列)搭建系统。作为准12位机,该系统通过分两次传输数据(一次八位、一次四位),配合12位AD(模数转换)和DA(数模转换)模块,以汇编语言编程实现控制功能。此后,该校与美国某轧钢企业开展合作,参与对方项目后期维护工作。回国后,他们凭借技术积累,与我们携手启动炉卷轧机自动化改造项目。从轧钢自动化控制成效来看,此次改造纵向厚度控制表现优异,但绝对厚度控制仍存在优化空间。
追溯更早的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某科技大学的合作堪称典范。该校研发的测长仪在精整线成功应用:采用长春仪器厂的光码盘及配套脉冲识别电路,将进退脉冲信号实时输入8031单片机系统。经加减运算后,驱动光电数码管精准显示钢板长度与在线数量,整套功能均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实现。
主传动改造、轧制设备升级、层流冷却系统优化等核心生产线项目,均离不开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深度合作。合作单位遍布北京、天津、东北、华中等地,涵盖众多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多数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有部分项目存在改进之处。
在设备改造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实现了互利共赢。对企业而言,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生产线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与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实力直接跨越十余年。数十年间,厂区设备基本实现全自动化与计算机控制——这既包含自主研发的智慧结晶,更离不开科研伙伴的鼎力支持。
科研院所与高校同样收获颇丰。除可观的经济收益外,项目成果显著提升了院系影响力与高校排名,巩固了专业领域话语权。作为连接国内外技术的桥梁,他们在消化吸收西方先进设备与控制系统后,积极开展二次创新,不仅拓展国内市场,更有团队实现技术独立,走出自主发展道路。
西方技术与设备也从中国市场的实践中获益良多。以PLC技术发展为例,早期产品仅具备逻辑控制功能,尚无闭环概念(后来西门子推出300、400系列,可用于炉窑温度控制)。西门子首款传动实时控制产品SIMADYN D在国内的首次应用就在我们厂。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科研单位通过电话和传真及时反馈,西门子当日响应修改,数日后便传回新版本。由此,SIMADYN D成为我司成功应用西门子实时控制系统的首例,如今已演进为TDC系统,在轧钢等领域表现卓越。类似的FM458系列产品,支持与S400系列共享硬件槽位,同时具备独立完整的配置体系,编程操作极为便捷。
高校在合作中的收获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助力人才成长与学科建设。例如,某高校青年教师因项目成果获评省级科技英才,现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家;参与项目的教师有的晋升管理岗位,有的当选院士,众多青年讲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所在院系也凭借技术成果声名远扬。
对于工科院校,尤其是植根工业集群的高校,虽具备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在人才培养上仍有提升空间。除引进院士提升学术高度外,更应建立“双向流通”机制: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共建实验室,将前沿设备与控制技术融入教学;聚焦高年级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接触真实工业场景,确保毕业即能胜任岗位。当然,这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与完善的合作机制,妥善解决资源分配、合作模式等关键问题。若能形成良性循环,“双一流”学科建设将加速推进,带动高校整体实力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教材革新同样至关重要。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及时纳入工业现场主流控制软件、绘图工具与前沿技术:从交流伺服驱动、变频控制到传感器应用,从设备原理、参数调试到故障诊断,均需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引入工业软件分析、AI算法等新兴领域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动态更新的知识体系,确保其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以上观点源于个人行业实践与思考,受限于对当下教育体系的认知局限与知识结构老化,或存偏颇之处,权作抛砖引玉,期待引发更多关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深度探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