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打卡:中学地理逆向教学设计适应与策略

逆向教学设计是什么:
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遵循“目标→评价→教学”的三步骤逻辑,与传统的“目标→教学→评价”相反。
本质是实现对大概念的持久深层理解,通过将大概念转化为基本问题,设计最优路径来促进理解。
逆向教学设计的特点:
关注大概念的深层理解和迁移运用。
将大概念转化为一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提供了一种从终点目标出发,整合知识、学习方式和情境任务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法。
逆向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确定单元大概念:在内容的整体结构中确定单元大概念,以避免知识碎片化。
转化为预期学习结果:将大概念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预期学习结果,强调学生能做什么。
设计吸引性的学习任务和评估量规:设计真实、有效且具吸引力的学习任务,制定差异化的评估量规。
选择多元且高效的学习方式:基于评估证据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以优化学习体验。
规划教学评一体的多元教学体验活动:确保教学过程与预期学习结果、评估标准一致。
逆向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指向大目标、大情境、大问题、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强调持久理解、基本问题、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评估量规。
逆向教学设计的优势:
为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提供思维框架。
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设计,转向“能力素养本位”。
具有远目标、真情境、难任务、慢节奏、高思维的教学设计特点。
逆向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逆向教学设计可以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逆向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地理:
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层理解
整合知识结构:地理学科包含丰富的知识,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逆向教学设计引导教师从知识整体结构出发,确定单元大概念,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地理知识整合为有机整体,形成系统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地图三要素”时,学生不仅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等具体知识,还能理解地图三要素与地表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促进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学生需要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时,不仅要记住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还要理解其成因以及与地形、洋流等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从而提升地理思维深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预期学习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传统的地理学习目标有时较为简单和枯燥,逆向教学设计将目标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要求学生“分析当地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合理性”,这样的任务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地理学习。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完成挑战性学习结果,学生需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中,学生需分析区域资源优势与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
增强学习的有意义性: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设计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相关性。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家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亲近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防治”时,学生可针对当地常见自然灾害设计防治预案,提升地理知识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逆向教学设计采用纸笔测试、作业、表现性评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例如,在“地理野外考察”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实地观察记录、团队协作和考察报告撰写,全面了解其地理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
提供反馈和改进方向: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指出问题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鼓励自主学习:逆向教学设计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特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例如,在“世界区域地理”学习中,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某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资料并分析发展特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合作学习:许多地理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如小组调查、讨论、制作地理模型等。例如,在“城市规划”学习中,学生分组完成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深化探究学习:逆向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环境问题”学习中,学生可对当地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究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