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有所获,忙有所乐

《小窗幽记》里说:“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
把情志寄居在一物一事之上,红尘再纷扰,世界再喧嚣,都有自己的栖身之所,在身体难得休闲的岁月,不如就在歇息时,纳凉时,放下手机,放下焦虑,投射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无论是画画,还是听歌,或者写字、听书,只要那一段小小的时光,完全沉浸其中,两耳自然就会没有了俗尘,心情灵空。闲字难得,不如就以不闲之身,享受一刻的闲情逸致。
对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总会被朋友问起,读那么多书,有用吗?写出来的文章能换成钱吗?每当此时,我很无语,很难回答他们想要的答案。
其实每个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自由支配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就大相径庭。
向着明亮那方,这是阅读完冷玉斌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阅读记后最大的感触,无论是教学还是自己阅读写作方面冷老师就这本书都做了归纳总结,也提出了一些更多很实用很接地气的方法。
回顾自己的教学阅读生活,对于《给教师的建议》曾经在十年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过一遍,虽然没有太多的实践和练习,但懵懵懂懂中也在不停地践行着书中的某些章节,也在隐隐约约中指导着我的教学工作。
经典之作需要慢读,一边读一边渗透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也许是阅读的真正意义。有了冷老师的这篇指引之作,接下来准备重温经典,把《给教师的建议》列入六月份阅读计划,重新“咀嚼”一遍。如冷老师所言:“只有自己想读书、主动读的基础上,试着去浅尝 、去吞食、去咀嚼消化。”
阅读就是这般细水长流,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读过的书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了。冷老师说:“真正的教育家,内心都是相通的,根子就在于那一份忠于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这一点,是需要为人师者一生来领悟的。”
对于每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而言,不渴望望自己成名师,更不可能成为什么教育家,但为人师者一天都要尽职尽责善待自己的工作。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纯洁无瑕的心灵,我们的教学也不是毫无生机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塞进另一个头脑里,更多的是与孩子们心灵的交汇。“而是在培育、教育和把他们领进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让平凡的生命鲜亮起来,平凡的日子经营好也是艺术,庸碌的生活也会有光芒。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唱自己喜欢的歌,只要心中有诗,诗意处处在生活里!
生命,不一定要流丽风韵,却要饱满宁静。心中的暖,心头的爱,牵挂着、相惜着、回味着、轻语着、欢笑着,淡淡的幸福莫过如此。
做一只尘世中的痴蚕,将风花雪月里的精彩浓缩在光阴一隅,妥帖安放,待化茧成蝶时,等悟透岁月后,供一颗感恩的心细细翻阅,细细品味人生的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