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从二郡争地看曹爽的权力逻辑:一场由利益算计引发的政治失序
资治通鉴:
【材料】《资治通鉴》魏纪 邵陵厉公中 正始九年 公元248年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译文】当初,清河、平原二郡争论地界,八年不定。冀州刺史孙礼请求观看天府收藏的魏明帝受封为平原王时地图来决断。
但曹爽相信清河郡的上诉,说地图不可用,孙礼上疏自我申辩,言辞颇为激烈。曹爽勃然大怒,弹劾孙礼对朝廷不满,判处五年有期徒刑。
很久以后,又改任孙礼为并州刺史,孙礼去看望太傅司马懿时,面露忿然之色却不说话。司马懿说:“你是嫌得到并州地盘少吗?还是怨恨处理分界事务不正确呢?”
孙礼说:“为什么您说话这样不中听!我虽无甚德能,难道还把区区官位和往事放在心上吗!我本想说的是,您应该向伊尹、吕尚看齐,匡辅魏国朝政,上可以报答明帝的嘱托,下可以建立万世的功勋。而如今国家将要遭受危难,天下也动荡不宁,这就是我不高兴的原因!”
说完孙礼已经泪流满面。司马懿劝慰他说:“你先不要悲痛,要学会忍常人所不能忍!”
【材料解析】
一、曹爽在想什么
材料中二郡争地的事情,其实只要拿出魏明帝受封为平原王时的地图来,就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依据,可为什么曹爽偏不拿出来,还说地图不可用呢?
原因有三,以曹爽唯我独尊的风格,这件事是万万办不成的。
其一,前领导大还是现任领导大?魏明帝的平原王是曹丕时代封的,若依照曹丕时代的地图办事,那么到底是先皇制度说了算,还是此时掌握权力的曹爽说了算?
如果事事都在前任领导划定的框框里打转,那现任领导曹爽成什么了?岂不成了只会盖章的超级兵了吗!
其二,中央大还是地方大?地方上有争议,孙礼作为冀州刺史,而曹爽作为中央话事人,要不要依据明帝受封地图来断案,还要你提醒我?你在教我做事?
这件事孙礼不掺和或许还能办成,孙礼作为地方刺史,一掺和进来肯定就办不成了,要以什么依据来断案不是地方刺史说了算的,曹爽出于维护自身权力尊严的角度,不管有没有道理都会技术性反对。
如果孙礼让中央拿出地图来裁决,曹爽就拿出来照办,那还要中央干嘛?朝廷岂不成了地方政府的百宝箱了,要什么就递给你?到底是谁说了算!
其三,利益大还是道理大
清河、平原争界的事情,曹爽是站在清河郡一方的,所以不愿拿出地图,因为地图对平原郡有利。
如果按道理,领导秉公办事,应该是拿出地图照章办事才对,平原郡本就是占理的一方,可他们打赢了官司,能感谢曹爽吗?
要看地图是冀州刺史孙礼提出来的,平原郡的利益相关方只会更感谢孙刺史才对,曹爽按道理来办,根本就无利可图,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事事都讲道理,那大家都找道理依据去了,谁关心领导的喜怒哀乐呢?
相反,由于一旦拿出地图对清河郡的利益相关方不利,曹爽通过自身的权力,为其抢到了不当利益,他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反而更感恩曹爽。
盈亏同源,一旦曹爽倒台,他们建立在曹爽权力之上的不当利益也会随之被夺走,不仅利益被夺走,而且可能自身也会被当作曹党清算。
所以你说曹爽帮谁收益更大?有没有收受清河郡的好处就不用说了,万一将来曹爽有困难,哪一方更给力呢?
肯定不会是平原郡,依照先皇地图,有争议的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要看地图也是冀州刺史孙礼争取来的,他们能有多感谢曹爽呢?
所以,从领导者的个人利益出发,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才能收益最大化,讲道理讲规则那是嘴上说的,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才是曹爽强权的体现。
二、曹爽的问题在哪里?
曹爽做事,事事优先考虑的,从来都是自身的利益计较,从来都是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样一个人作为实际的最高执政者,很显然是不合格的,难以长久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是不懂,而是懂装不懂。说水能载舟这个话的人是谁?最著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曹爽和李世民有什么区别呢?有两个区别,其一是政治自信的区别。
唐太宗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来的,没有人不服他,或者说不服他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其具有绝对的政治自信,不用搞这些政治斗争来捞取资本,眼光自然更加的长远。
而曹爽呢,由于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不满意的势力很多,曹爽只是凭借前辈营造得政治势能强压着统治而已,很多屈服者都是畏威而不怀德。
由于能力不足,想要大家怀他的德曹爽也根本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德誉天下,那么想要维护统治,自然就只能时时事事强调自身的权威了。
曹爽这一心态,就是典型的指鹿为马,背后的原因是缺乏政治自信,所以经常要通过颠倒是非来确认和强化自身的权力。
曹爽颠倒是非是一种惯性,就好像女人问“爱不爱我”,要的就是个态度,孙礼态度不好,不仅没有俯首帖耳的接受曹爽的指示,反而还胆敢出言不逊,最终被曹爽视为异端,最终被判刑打倒,杀鸡儆猴以强化领导者权威。
其二则是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在家天下的封建背景下,无恒产者无恒心。帝王以国为家,有谁不爱惜自己的家呢?君王君临天下,万方皆是子民,手心手背都是肉,处理问题自然没那么偏颇和极端,一碗水端平更利于和谐稳定。
而曹爽不一样,他又不是皇帝,天下又不是他的,他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儿子,甚至他都不姓曹,他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
等于说当初魏明帝,是由于太子太小,还不会骑车,便将魏国朝政这辆自行车交给曹爽暂为保管,曹爽骑着别人的自行车,那还不站起来使劲蹬。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曹爽哪会管他死之后洪水滔天,这自行车又不是他的,蹬坏了就坏了,当领导嘛,开心尽兴最重要,不玩弄点手腕颠倒黑白,大家都按照规矩办事,都信仰公道自在人心了,那么谁把领导当回事呢?
曹爽作为一个代管人,其心态大概如此,既不自信,又目光短浅,总经理很难操着董事长的心。
在没有具化实体的董事长的情况下,曹爽失去了向上负责的对象,或者说失去了敬畏,自然沉溺于谋取私利而不顾大局,这属于是背叛了明帝任命他为辅政大臣的初心。
工人背叛了阶级叫工贼,官员背叛了群众叫官贼。如何在打倒封建专制的基础上防范官贼的出现和泛滥,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三、为什么当好官很难有好报?
像孙礼这样的大臣,主打的就是一个天下为重,热衷于为民请命,主张公平公正公开。
这样的人是比较吃环境的,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在政治清明时期尚可有点作为,一旦朝局混乱,其很难生存。
为什么?
其一是因为难以形成党派
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斗争从来都是组织与组织的斗争,而不是组织与个人的斗争。
俗话说君子和而不同,一万个孙礼这样的人,他们组不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他们虽然个个德高才优,但由于互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利益绑定,遇到危机总是难以真正的同舟共济,进而成为一盘散沙。
而小人同而不和,一万个曹爽、何宴这样的人,他们所形成的组织是极其严密的,互相之间同气连枝,由于绑定甚深,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二是因为缺乏利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想永远不可能脱离利益单独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再伟大的领袖,如果袋里没钱,又不能带着大家搞到利益,那队伍将很快散架。
大家为什么跟着你?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人是为了谋取利益,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为了谋利,因为跟着你他有好处所以跟着你。
曹爽主张颠倒黑白把有争议的土地判给平原郡,平原郡的利益相关方肯定要给予相对的好处。
而孙礼主张按照先皇地图来办案,这是主持公道,清河郡的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要讨公道?就是不想掏钱呗,难道讨公道还要钱?
而且给好处孙礼也不会收啊,如果收了,那孙礼和曹爽有什么区别?要收钱也要收理亏一方的,因为人家给的更多。
所以说,像孙礼这样的好官,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穷得叮当响,自己都这么穷,有几个人又愿意跟你混呢?理想不能填饱肚子,下属们一家老小都在等饭吃。
这就是海瑞了,海瑞死的时候,家徒四壁,没有利益空谈理想没人跟他混,没人跟他混,他即使再有理想,又怎么斗得过曹爽这样的坏家伙呢。
这就是人们常说海瑞为万年青草,不可以充栋梁的原因,你再有理想再高大尚又怎么样,脚上没有泥土的气息,你成不了事啊,改变不了现实啊。
这也是孙礼成不了事的原因,没有利益就缺少盟友和追随者,而对面一手枪杆子一手钱袋子,你怎么玩?
所以当孙礼被曹爽判刑五年之后,再也不做这棵万年青草了,他选择了投靠司马懿,这正是他把曹爽得罪透了以后还能再次出山的原因。
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
所以当孙礼再次当上并州刺史的时候,他第一个拜见的就是司马懿。
因为在曹爽的打招呼下,一个被判刑五年的人,也就只有司马懿能将他拉出泥潭了。
孙礼作为曹爽曾经的大将军长史,公然拜访司马懿,这意味着他彻底公开与曹爽决裂。
而其与曹爽的决裂,正是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相比于曹爽,司马懿此时可以说是品格端方,充满了政治正确和政治自信,为了拉拢人心,办事情更公允,连邓艾这种穷光蛋都能受到提拔,可以说是天下之望了。
这对当时的孙礼来说,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纯粹的孙礼,被曹爽判五年徒刑的时候就已经死了,重生的是一个现实化的孙礼,他再也没有了一腔难凉的热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