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与词汇教学反思
在本次以“语法运用与词汇辨析”为核心的英语教学后,结合学生练习反馈,我从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优缺点及改进方向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聚焦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一般过去时、词性转换)与词汇辨析,旨在通过“笔记整理”“词汇理解”类练习,提升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运用能力和词汇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从练习完成情况看,学生对基础语法结构有一定感知,但在灵活运用和词汇深度理解上仍存在不足。
二、教学过程的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注重知识点整合,强化技能训练
通过“整理英语笔记”的语法填空(第四题),将“词性转换(healthy→unhealthy)”“一般过去时(be born, spend, have的过去式)”等知识点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笔记场景”中运用语法;通过“生词短语辨析”(第五题),引导学生关注词汇在语境中的含义,培养词汇理解能力。这种“练中学”的形式,让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入任务中,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
(二)不足:趣味性、分层支持与易错点预设待优化
1. 语法教学趣味性不足,学生被动接受
一般过去时的语法填空(如“was born, spent, had”)以机械填空为主,缺乏情境支撑,学生易觉得枯燥,对“spent”“had”等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而非“语境运用”,导致运用时错误率较高。
2. 词汇辨析缺乏语篇支撑,理解较孤立
第五题的词汇辨析以单句形式呈现,学生仅能通过句子局部语境判断词义,未能建立词汇与语篇、生活的关联。例如“cute”“lovely”的辨析,若能先通过一篇关于“宠物”的短文引入这些词汇,再做辨析,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会更立体。
3. 分层教学缺失,学生参与度不均
练习题目难度梯度不明显,基础薄弱的学生在“unhealthy”的词性转换、“spent”的形式上易卡壳,而基础较好的学生缺乏拓展性任务,导致课堂参与度分层,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透”。
4. 易错点预设与处理不足
对学生的易错点(如“health”加前缀变“unhealthy”时的词性混淆、“spend”过去式“spent”的拼写错误、“too much”与“a lot of”的用法差异)缺乏提前预判,未设计针对性的“错题预警”或“辨析练习”,导致学生在这些点上反复出错。
三、改进措施
1. 语法教学融入情境,增强趣味性与实用性
以“Tim的周末回忆”为情境主线,串联一般过去时的运用。例如:“Last weekend, Tim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He spent a day with his sister... They had a stomachache because of ice cream.” 让学生在“故事创作+语法填空”中掌握“was born, spent, had”的用法,将语法规则转化为“可讲述的情境”,提升运用的主动性。
2. 词汇教学结合语篇与多模态输入
针对词汇辨析题,先设计一篇包含“yesterday, pretty, everyone, a lot of, cute”等词汇的短文(如“Tim的旅行日记”),让学生在语篇中感知词汇含义后,再完成辨析练习。同时,利用图片、动画、例句拓展词汇(如用萌宠图片讲解“cute/lovely”,用班级场景讲解“everyone”),帮助学生建立“词汇-语境-视觉”的关联网络。
3. 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水平需求
- 基础层:聚焦语法结构模仿,如“根据例句改写一般过去时句子”“简单词汇的同义词匹配”;
- 进阶层:完成语篇中的语法填空与词汇选择,如“给Tim的旅行日记补充语法正确的句子”;
- 拓展层:创意写作,如“写一篇自己的周末回忆,运用所学一般过去时和词汇”。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4. 预设易错点,强化针对性练习
- 针对“词性转换”,设计“前缀后缀闯关练习”,如“healthy→unhealthy, happy→unhappy”的规律总结;
- 针对“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制作“动词变形思维导图”,对比“spend→spent, have→had, be→was/were”的用法差异;
- 针对“词汇短语辨析”,设计“错题辨析卡”,让学生标注错误原因并补充例句,强化记忆。
通过本次反思,我深刻意识到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需在“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上多下功夫,将语法与词汇融入真实情境和分层任务中,让学生从“被动做题”转变为“主动运用”。后续教学中,我将围绕这些改进方向调整设计,助力学生在语法和词汇学习上实现“理解—运用—内化”的进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