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熟悉的行业
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50707
车票价:1440RMB
经停站:摘抄站、回顾站、启发站
参考资料:《冯唐成事心法》冯唐
摘抄站:
1)大家总认为我是“斜杠青年”,好像什么都沾一点。但是这里有一个悖论,虽然讲跨界,但是我非常坚定地认为跨界的前提是建立自己的主业、主界。
2)从商业角度来讲,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是主,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是客,真正做得了主的人,是非常了解本行业的人,是一刻不停地洞察行业现在的变化、未来的趋势,不舍昼夜挖深“护城河”的人。把你的优势变大,弱点变小,就是所谓的“护城河”。
3)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打熟悉的仗,容易赢;做自己擅长的事,容易成。
4)那怎么选?我给大家的建议简单概括就是喜欢,喜欢这个领域以及从事这个领域的人,那很有可能就是你应该当成根据地、当成主战场的地方
5)有人问我,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我不能帮你选,只能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你刚毕业的十年,不要管收入,埋头长本事。入门、进阶、登顶,没有十年以上,你是绝对做不到的。
6)你选定了维度,有了自己的主场后做到顶尖,有了扎实的根据地,再想跨界,就有了迈出根据地出去打仗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相当于有了依托。
回顾站:
在《冯唐成事心法》中,作者根据当下“是选择做通才,还是选择做专才”的话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冯唐老师是协和医学院博士、作家、诗人、战略管理专家、成事不二堂创始人,等等身份标签,但冯唐老师并不认为是为了成为斜杠青年而跨界,而是在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往外延伸。即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之后,再想着如何将自己的专家能力、知识拓展到其它方面中。
冯唐老师认为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主业,是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因为熟悉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更加容易成。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打熟悉的仗,更加容易成,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更加容易成。那如何找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呢?首先,要找准行业的切入点,选好一级行业之后再继续往下细分,找到二级行业。接着,找到相应行业相应公司的职能部门。即使是同一个行业也有不同的企业,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职能部门,自己要选好自己想要进入的职能部门。在这里,学习一些通用的商业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行业、公司中,如财务、组织、法律、战略等。最后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城市、区域。在做行业选择、职能选择、区域选择时要遵循喜欢性原则,即喜欢某个行业领域的知识,并对某个行业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与该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沟通、学习。
当我们根据以上的方法选择自己要进入的行业、公司、职能部门时,还需要将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到行业的顶尖水平,怎么做呢?冯唐老师给了几点建议,第一是先找到该行业、该领域的一百个关键词、概念,花费一定的时间将这一百个关键词搞清楚,弄明白。第二是找到三到五个专家,花费半天或一天的时间进行交流与学习。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问问题,一股脑儿地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问问题,不要想着专家对方是否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幼稚可笑,敢于问问题就是关键,而后总结整理出专家回答问题的共同点,就是入门最重要的知识与内容。第三,找三五本专著,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完。完成了以上的三个步骤,仅仅是入门,对行业领域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但还远远不够,要想进阶就还需要跟着自己的导师实地做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思考、总结、提炼,从干中学,在学中干,这个过程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可以让自己成为中级专家。但要想成为行业顶尖的水平,还需要继续熬年头,需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达到专家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的专家能力就是大量知识、经验、项目堆积起来的熟练度。最后,当自己在某个方面成为了专家之后,掌握了某种专业顶尖的技能之后,在这个时候才想着跨界,即将自己的能力不断向外界拓展。
例如,对于冯唐老师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两个方面,文学和管理。在文学上,因为其写了“北京三部曲”,出了一本本书,有了文学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再进入影视圈便有了底气。管理上,获得挨默里大学MBA学位,在顶尖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十年,从职场新人成为全球董事合伙人,有着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再到后来做医疗、投资、创办成事不二堂等,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与底气。
因此,一个职场人要想入门,即了解行业关键词、找专家问问题、阅读专业书籍的方式,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迅速入门,但要想进阶,要想登顶成为行业专家水准,就需要通过长期、持续做项目的方式,总结、提炼、再学习、再做项目、再总结、再提炼、再学习的重复十年以上的时间,正所谓“伟大是熬出来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