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传承
学校后山那块草场被晨雾浸得湿漉漉的,小韩带着十几个孩子在做折返跑。哨声惊起草叶上的露珠,也惊醒了沉睡的山谷。这是幸福小学普通的一天,也是小韩回到幸福村的第三年。
二十年前,同样是这片草场,小韩第一次见到了足球——那是一个补了又补的皮球,被老易捧在手里。“这是足球。”老易的眼睛在厚厚的镜片后闪着光,“它能带你们去山外面的世界。”那时的幸福村,出山要走四个小时山路。学校教室是土坯房,窗户漏风,冬天孩子们的手冻得像胡萝卜。但老易来了,一切都变了。这个总穿着褪色运动服的男人,不仅教语文数学,还在课后带着孩子们在草场上踢球。“球场上没有大山。”老易常这样说,“在这里,你们和城市里的孩子是平等的。”
小韩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触球的感觉——粗糙的补丁硌着掌心,却像握住了整个世界。老易手把手教他们停球、传球,在那些夕阳把山坡染成金黄的傍晚,成了小韩最美的童年。老易有个宝贝木箱,里面整齐收藏着《足球报》的剪报。AC米兰、皇家马德里……那些遥远的名字和面孔,通过老易的讲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夜深时,老易会就着煤油灯,给孩子们缝补足球。
最让小韩难忘的,是那个雨天。县里选拔苗子,选中了小韩,可三千元的培训费让全家犯了难。深夜,他看见老易揣着皱巴巴的钞票敲开他家的门,那是老易半年的积蓄。父亲怎么也不肯收,两人在雨里推让着。“让孩子去。”老易声音哽咽,“他有这个天赋,不能埋没在大山里。”那一刻,小韩在门后抹了把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走出大山的路比想象中更难。在体校,小韩是唯一来自山村的孩子。第一次看见真正的绿茵场,他舍不得穿鞋踩上去。城里孩子基本功扎实,他只能每天加练到深夜。想家时,他就想起老易的话:“踢球的人,眼里要有光。”大学四年,小韩在体育系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研究青少年足球培养,写关于山区体育教育的论文。毕业前夕,省城一家俱乐部发出邀请,待遇优厚。室友们羡慕不已,小韩却失眠了。他想起离开幸福村那天,老易送他到村口:“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当时不懂,现在明白了。
回乡的路修通了,只需两小时。幸福小学盖起了新校舍,老易却老了,鬓角斑白,腰身不再挺拔。看见小韩拖着行李箱出现在校门口,老易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没有隆重的仪式,小韩的接班自然而然。第一个训练日,老易把哨子郑重地交到他手里:“现在,看你的了。”小韩接过哨子,也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后山草场被修整成简易足球场,虽然还是坑洼,但画上了白线。小韩带着二十多个孩子,每天训练。他改良了老易的训练方法,结合大学所学的科学训练知识,设计适合山区孩子的课程。他发现有个叫小军的孩子,和自己当年一样有天赋却内向。小韩特意给他缝了个新足球,就像老易当年对他那样。渐渐地,小军眼里有了光。去年,县小学联赛,幸福小学破天荒进了八强。虽然最终没能夺冠,但孩子们在场上不知疲倦的奔跑,让所有观众动容。颁奖时,裁判长特意过来拍拍小韩的肩膀:“老易培养了你,你又在培养下一代,这就是传承。”小韩望向看台,老易坐在那里,笑得很欣慰。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156期“承”主题活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