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4本《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教学案例》P.66至P.68
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通过将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即“集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简化问题解决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以下我结合具体案例,从不同学习领域详细说明其重要性:
一、在概念学习中: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避免混淆
数学概念的本质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用集合思想理解概念,能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的“包含”与“排斥”关系。
案例1:“自然数”与“整数”的关系自然数是“0、1、2、3……”的集合,整数是“……-2、-1、0、1、2……”的集合。通过集合图示(如用一个大圆圈表示整数集合,里面画一个小圆圈表示自然数集合),学生能直观看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自然数⊂整数)。这种可视化的集合关系,让学生避免错误认知(如认为“整数就是自然数”),在判断“-3是不是自然数”“0是不是整数”时,能依据集合的包含关系快速得出结论——属于小集合的一定属于大集合,反之则不一定。
案例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界定
等腰三角形的集合定义是“至少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集合表示时,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是等腰三角形集合的子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通过集合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满足“至少两条边相等”,因此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在解决问题(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5cm,一条边长是3cm,另外两条边是多少?”)时,能明确需考虑“3cm是腰还是底边”两种情况,而等边三角形作为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避免漏解。
二、在运算学习中:理解运算本质,建立数量关系
集合的“并、交、补”等运算,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逻辑,尤其是加法、减法的本质。
案例1:加法与“并集”的对应
一年级学习“2+3=5”时,可将“2个苹果”看作集合A,“3个梨”看作集合B,且A和B没有重叠(即“不相交”)。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本质是求A和B的并集(A∪B),数量为2+3=5。这种理解让学生明白:加法适用于“不重复的两类事物合并”。若遇到“有2个学生参加跳绳,3个学生参加跑步,其中1个学生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跑步,求一共有多少人”,则需用“并集”公式(A∪B的数量=A的数量+B的数量-A∩B的数量),即2+3-1=4,为后续学习“重叠问题”打下基础。
案例2:减法与“补集”的关联
学习“5-2=3”时,可将“5个气球”看作全集U,“飞走的2个气球”看作集合A,剩余的气球就是A在U中的补集(∁ᵤA),数量为5-2=3。这种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本质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在解决问题(如“妈妈买了10个鸡蛋,吃了3个,还剩几个?”)时,能明确“10是整体,3是去掉的部分,剩余部分用减法计算”,强化“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
三、在解决问题中:梳理复杂关系,简化思考过程
许多实际问题中,事物间的关系复杂,用集合思想(如韦恩图)梳理后,能直观呈现逻辑关系,降低理解难度。
案例1:“重叠问题”的解决
问题:“三(1)班有20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1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其中8人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求参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若直接用20+15=35,会重复计算“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的8人。用韦恩图表示:画两个相交的圆圈,左圈表示语文小组(20人),右圈表示数学小组(15人),重叠部分是8人。通过集合直观看到:总人数=只参加语文的人数+只参加数学的人数+都参加的人数,即(20-8)+(15-8)+8=27,或直接用20+15-8=27。集合思想让“重叠部分不能重复计算”的逻辑一目了然,避免错误。
案例2:“分类计数”中的集合应用
问题:“书架上有10本故事书,8本科技书,5本既不是故事书也不是科技书的漫画书,求书架上一共有多少本书?”用集合表示:全集U是所有书,故事书集合A(10本)、科技书集合B(8本),且A和B不重叠(假设没有书既是故事书又是科技书),漫画书是∁ᵤ(A∪B)(即既不在A也不在B中的部分)。总数量=A的数量+B的数量+∁ᵤ(A∪B)的数量=10+8+5=23,通过集合分类,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书”,确保计数不遗漏、不重复。
四、在统计与概率中:整理数据,分析规律
统计的核心是对数据分类整理,而分类的本质就是构建集合,通过集合的特征分析数据规律。
案例:“统计动物种类”
问题:“动物园里有狮子、老虎、兔子、鸽子、天鹅,按‘是否会飞’分类统计。”会飞的动物组成集合F={鸽子、天鹅},不会飞的动物组成集合G={狮子、老虎、兔子}。通过集合明确两类的数量(F有2种,G有3种),进而分析“不会飞的动物比会飞的多1种”。若没有集合思想,数据会零散混乱(如“狮子不会飞,鸽子会飞……”),而集合让数据“抱团”,便于观察整体特征,这也是统计中“分类汇总”的本质。
五、对思维发展的长远影响:培养抽象与逻辑能力
集合思想的核心是“抽象概括”——忽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如苹果和梨的颜色差异),只关注共同属性(如都是水果)。这种思维是数学抽象能力的基础。
案例:从具体到抽象的集合认知
低年级学生先接触“实物集合”(如用圆圈圈出3个三角形),再过渡到“符号集合”(如用字母a表示所有自然数,那么2a则表示偶数),最终理解“集合可以表示任何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这种训练让学生在遇到“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时,能主动将“3的倍数”看作一个集合,并用特征(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去筛选,体现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不仅是理解概念、解决问题的工具,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与部分”“共性与差异”的思维框架,为中学学习函数(定义域、值域本质是集合)、几何(点、线、面的集合关系)等知识奠定认知基础,是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关键桥梁。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08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