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飘出 “化粪池味”?揭秘硫醚类物质的 “异味阴谋” 与行业破局战
一、从社会热点看硫醚:两次自来水异味事件的共同元凶
2024 年宁夏吴忠谭桥村,皮草公司中水混入管网引发水质危机;2025 年杭州余杭区,"化粪池味" 自来水让居民抢购瓶装水、餐馆改用桶装水烹饪 —— 两起事件看似无关,却指向同一类物质:硫醚类化合物。这类物质虽浓度极低,却能通过强烈异味引发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信任危机,成为环保与水行业必须直面的民生痛点。
二、硫醚类物质:小浓度为何能掀起大波澜?
硫醚类物质(通式 R-S-R')的 "杀伤力" 源于其独特属性,对水处理技术构成天然挑战:
物理特性 "难缠"
低水溶性(如 DMTS 仅 0.04g/L)、强挥发性,常规沉淀、过滤工艺难以捕捉,如同 "会隐身的异味源";
感官冲击 "致命"
嗅阈值极低(DMTS 仅 0.1μg/L),微量即可产生 "腐烂卷心菜"" 化粪池 " 等刺鼻气味,直接突破公众对饮用水的感官底线。
三、自来水出现硫醚的三大路径:从水源到龙头的全链条漏洞
硫醚进入自来水并非单一环节问题,而是水源、处理、管网全流程风险的集中爆发:
1. 水源端:富营养化水体的 "自然产物"
我国 80% 水源水存在嗅味问题,30% 重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 蓝藻、绿藻死亡后,含硫氨基酸经厌氧微生物分解,转化为硫醚。2025 年余杭事件正值高温期,水温升高加速了这一过程,成为异味爆发的 "助推器"。
2. 处理端:传统工艺的 "力不从心"
"混凝 - 沉淀 - 过滤 - 消毒" 传统工艺对溶解性硫醚去除有限,应急响应滞后更添风险。余杭水厂在异味出现后才启动预案,暴露了实时监测与快速处理能力的短板。
3. 管网端:老旧管道的 "二次污染"
管网生物膜、死水端缺氧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将硫酸盐转化为硫化氢,再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硫醚。全国数据显示,31.1% 的出厂水仍能检出硫醚,管网成为 "漏网之鱼" 的温床。
四、破局之道:从应急处理到长效防控的全链条方案
1. 应急处理:快速平息异味的 "组合拳"
水厂端:投加高锰酸钾(0.5-2mg/L)氧化硫醚,配合粉末活性炭(10-30mg/L)吸附,余杭事件中以此快速控制异味;
管网端:开启消防栓冲洗死水,保证余氯(>0.3mg/L)抑制微生物活动;
家庭端:活性炭滤芯过滤、煮沸通风(利用挥发性除味)可临时应对。
2. 长效防控: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防护网
水源治理
重点流域控氮磷(污水处理厂 TP<0.3mg/L)、建湖滨湿地,减少藻类繁殖 "土壤";
工艺升级
水厂增设预氧化 + 臭氧 -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臭氧剂量 2-4mg/L),膜技术(超滤 + 纳滤)精准截留;
管网优化
更换老旧铸铁管为 PE 管,保持流速 > 0.3m/s 避免死水,定期冲洗抑制生物膜;
智慧预警
从水源地藻类监测仪到用户端异味投诉 APP,全流程实时监控,异常时快速启动应急方案。
五、异味治理是行业升级的 "试金石"
硫醚类物质引发的自来水异味,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环保与水行业技术升级的契机。唯有打通水源保护、工艺革新、管网管理、公众沟通的全链条,才能让 "放心水" 从承诺变为现实,重新赢回公众对自来水的信任。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15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