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跟进
这类案例最早还要追溯到2021年底的一篇文章《案例警示:年底了,看紧自己的钱袋子!》。那篇文章里面就有这么一段。
当年我们了解到市场上有一帮人,想在这个区域干坏事,21年底后,我们就没再碰这个区域的产品。
时间又到了去年,和合系的实控人被从境外抓回来立案后,有些信息又进一步明确了,当时坊间说的是那类人大概利用了13家公司玩假国资。
最近有个地方发通告了。
主要的4家,都通报了。
这4家都是葱地的。
这帮人也是从2022年6月后,才跑进来干坏事。
我们2021年底后,就没再进过葱地的非标,所以这个事,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就当个案例看看就行了。
涉及的4家公司,实际上玩的手段也不高明。
这四家公司有个很典型的特征,一家公司的股东,都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
城投债的有个潜在逻辑就是某个地方借的钱,他的股东就只有当地的。
如果一个城投公司的股东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了,那么这笔钱,到底是哪个地方借的呢?这种时间久了就扯不清了,这类也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
纯正的城投的股东,几乎都是只有当地的国资、财C政局,还有些是人民ZF,这种股东背景的才能称之为“城股平台”。一般也不会去掺杂外地股东,私人的股东更不会掺杂。如果有私人类或者外地股东参股的,那种叫市场化运作的产业类的企业,这种企业的经营就是合伙做生意,自负盈亏。
这四家公司里面,其中有三家公司的实控人都是奥北城运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就更扯。
看公司实控人,一看就是青D的公司,看公司名字和注册地址,它又是奥北的。
实际上一般的城投公司的股东和注册地址,都是当地的才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
你要是再去细看这家公司的工商信息变更,那更扯。
在2021年10月底前,这家公司的实控人是京地的。
在2021年1月份之前,这家公司实控人又是湖北的。
如果是一家纯的城投公司,它的实控人怎么可能今年在湖北,明年在京地,过两年又跑去山东了呢?
这种到处流浪的公司,往往就跟无家可归没啥区别,奥北城运这家公司的历史就是很不干净了。外人压根就很难知道它的实控人到底是谁。
所以说这类玩法做的还是很浅显的,稍微懂行的人,一般都不会去碰这类产品。
我这边比较熟悉的机构和熟人些,暂时还没听说有谁去碰到了这类产品。
但普通投资人往往不是专业投资者,不具备专业能力,就很难分辨出这些假国资、假城投。
要是再加上市场上一些自动采集的软件上标识的有“国资”,“城投”标签等字眼,普通老百姓,又有几个人能识别出来啊。
如果又是再加上自己比较贪婪的,抵制不住高收益的诱惑,就有小概率中招的可能。
非标城投还是需要回归到它最原始的模式,也就是熟人模式,要么你就是在单位内买的,属地模式的几乎都是熟人模式,那种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无论怎么简陋的包装,它产生道德风险的几率都很低。
长期看,还是需要跟靠谱的人在一起,去干靠谱的事,成功的几率才更高。
如果人不靠谱,即使事情靠谱,这种也要留意,遇到这样的人,自己很容易去帮他擦屁股,搞得自己累死累活的,最后才可能避免失败。
如果事情不靠谱,比如有极个别的人,他就要高息高收益,即使是去做的人靠谱,这类失败的几率也不低。
只有跟着靠谱的人,干着靠谱的事,这种才更容易成功。
也再次惊醒投资人不能闭着眼睛买!普通投资人,一般识别不了,不能看到有"城投"字眼的就去买,也不能看到谁的收益高就去买。
我们在买任何一笔城投债之前,一般都会去查一遍,查到即使有疑问的,比如我们之前遇到过一个拿供销社来做融资主体的,还有拿林场拿做主体的,虽然最后没看到出风险,但我们都还是拒绝的,那类城投不纯正,我们整体的风格还是偏保守的。
我们也还遇到过装修的过于豪华的团队的,那种都是不考虑的,干非标的,都是赚的很辛苦的微薄的钱的,那类人才容易干的更久。
干事情,比拼的就是谁干的更久,而不是比拼谁干的更多、更快了。
干得久才是硬道理。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证券从业、证券投资顾问从业、证券分析师的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