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究竟有什么忘不了
第一回的回目叫做“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意即“真事隐”,利用谐音取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贾雨村即“假语存”,下面还有封肃(风俗)等等。梦幻就是幻梦、做梦;识通灵是得识通灵宝玉。风尘就是尘世间;怀闺秀是萍水相逢偶遇情人。
红楼梦的故事开篇是从一个神话传说引起的,据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有一块丢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红楼梦的故事就记在这块石头上,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块石头因为女娲炼过,所以又是通灵宝玉,被一僧一道带入凡间,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传奇。因此红楼梦又叫“石头记”。
故事的开头看似荒诞不经,这一方面是中国古典小说“楔子”的典型技法,楔子就是大餐之前的开胃菜;一方面重要的是隐含着大的关节。
小说都是假的,故事背后想告诉读者的旨意却是真的。小说是现实的写照,作者的初衷就是要借着小说,对你和盘托出他的隐秘情怀。
不好明说的话用小说来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以前我们是跳着看的。其实它们都不是随便写的,也不好随便写。这些诗词曲赋大有深意,是小说人物和情节演变的重要关节,一定要重视。
第一回假托从姑苏城一户名叫甄士隐的人家写起,这家有个女孩叫英莲(应怜),就是以后嫁给薛蟠的香菱,这回中有“菱花空对雪嘶嘶”的诗句。
元宵节英莲被家人霍启(祸起)抱去看灯时失踪了,甄家又被隔壁庙里炸供果引起的火灾烧毁,甄氏夫妇只得投奔到他老丈人家。老丈人不待见他,甄士隐最后就出家了。
这一回开头说甄士隐做了一个梦。他来到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仙家胜地,一僧一道给他讲通灵宝玉的来历,这个通灵宝玉就是天上赤霞宫的神瑛侍者。
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经常用甘露去灌溉这株仙草。绛珠仙草感动得不行,发誓下辈子就是下世,要用自己的全部眼泪回报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下凡游历到人间后,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个伟大的爱情悲剧,就源于这么一个美妙的神话。
这个神话中的太虚幻境,对应着下界的大观园。太虚幻境有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亦真亦幻,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这一回还引出了书中一个重要的过渡人物贾雨村,他住在甄士隐家隔壁庙里,准备进京赴试。甄士隐早年也是读书人,惺惺相惜,见他是个破落书生,也就时常周济他。
贾雨村是书中绝对主角贾氏家族的一个远房人物,由他带出了全书的主要故事。在这一回中贾雨村还看上了甄家一个名叫娇杏(侥幸)的丫头,雨村后来进京赶考发达后娶了她。
在这一回的最后甄士隐出家时,点化他的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我以为这是全书的旨意所在,小说对人生的点化作用全在于此。
如果说人的认知是不断进化的,对这种进化起促进作用的,一是阅历二是读书。通过这部书读懂了这首歌,可以算是不辜负这本小说了。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就是把全书的主旨、甚至整个故事的结局放在书的开头。
一个人物并不是像别的作品那样从生到死平铺直叙而来,你不知道人物命运将如何演绎。而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他要死的,而且咋个死法都告诉你,“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读者并不觉得索然无味,反而越读越有趣。这种一反常态别开生面的写法世所罕见,所以这部小说有别于其它一切小说,反映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驾驭艺术。
甄士隐对此歌还作了个解说,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说前面的歌讲的是人生,这后面的解说讲的主要是政治,封建社会政治就是重要的人生。
一部小说,写尽了人生,讲透了政治。这样的小说难道不值得细品,不值得玩味?
这部小说的伟大,无与伦比,无以言说。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20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