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 《真需求》,真是我的救命稻草
当你觉得迷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看书就是你最好的解药。
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三爷PPT公众号没有爆发式增长?为什么我没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直坚持下去?为什么我没有获得持续性的成功?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梁宁的《真需求》,前几年听过她的《产品思维30讲》,就被她的商业认知、逻辑思维、洞察本质的能力所折服。
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400多页的厚书。
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帮我拨开层层迷雾,让我看清自己的IP打造之路做错的事情,更让我对未来重塑IP有了更多的参考和信心。
如果你也想打造自己的IP,如果你也有创业的梦想,如果你创业屡次受挫,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1.先想清楚商业闭环,再去创业
这本书虽然27万字,但是归纳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六个字:
价值、共识、模式。
什么是价值?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商业价值,能够在市场变现,用户愿意付费获得的,才叫价值。
什么是共识?
如果你的商业价值是成立的,价值主张是对的,是符合对方需求的,那对方为什么还不行动呢?为什么还没有成交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共识没达成。
共识分为团队内部共识、客户共识和市场共识。
什么是模式?
瑞幸与星巴克卖的都是咖啡,但是模式完全不同。
模式是一个企业或者IP的生存竞争系统,比如供应链系统、对钱的分配系统等等。
把价值、共识、模式三者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商业闭环:洞察需求、提供价值;与客户/市场达成共识,获得成交和关系,因此获得钱与资源;从而发展自己,构建自己的模式,让自己更有生存优势。
梁宁老师在书里说:“如果你努力了,但没有获得市场的回应,那一定是商业闭环还没有走完。你可以一环一环检测,是价值不成立,还是共识没达成,又或者是自己的模式不匹配?”
看到这里,我认真思考“三爷PPT”公众号的商业闭环设计:
1)价值方面
PPT与演讲培训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需求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共识方面
80%以上的人都认为PPT就是美化工具,一想到PPT就是要做得漂亮一点,鲜少有人说要做得更有逻辑性。而我却从2017年注册公众号以来,就聚焦在PPT逻辑这个细分市场,我企图用我一己之力去教育大众对PPT逻辑达成共识。
事实证明我不仅仅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要不然我不可能花了7年时间,才获得了10万粉丝。
3)模式方面
基本上所有的知识付费都是先获得流量,再开发课程产品,再交付。三爷PPT也是这样的模式,但是我一直只依靠自己公众号的这点流量,没有去跟大的平台合作,所以我很快就耗尽了流量。
分析完之后,我好庆幸自己静下心来看完《真需求》这本书,帮我解答了多年埋藏在心头的疑惑。
未来若是重塑个人IP,我一定务必先想清楚商业价值是什么?达成共识了吗?有能让自己持续生存下去的模式系统吗?
2.先设计用户感知,再做产品开发
梁宁老师在书里说:“很多产品经理的委屈,是自己的产品明明有价值,也收到了一些反馈说不错,但市场总是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应。
是坚持还是放弃,弃子还是治孤,继续打磨还是换赛道......”
看到这里,我频频点头,“是啊是啊,我开发过那么多课程产品,可是为什么最后都难以持续运营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继续往后看,梁宁老师举了个例子:
有个朋友推出了一个新产品-不打抗生素的猪肉,俗称无抗猪肉。在养猪的过程中不添加和使用任何抗生素,确保肉质没有抗生素残留。
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但是他错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上:产品没有做任何的用户感知设计。
什么叫用户感知?
比如用户能够明显感受到产品的价值点。
用户一看到无抗猪肉这个概念,确实会被打动,会尝试一下。但是吃起来,这个价格贵很多的猪肉好像和普通猪肉没什么差别。吃了几次,也没有感觉到身体有什么变化。
于是,购买就成了有一搭没一搭的事,这样怎么可能爆发性增长呢?
看到这里,我直拍大腿,“是呀,我侧重的PPT逻辑培训是个用户难感知的产品,不像教PPT美化的,几分钟就能学会PPT从丑到美的过程。所以,为什么现在AI一键生成PPT爆火,核心原因是用户感知太强烈了!”
后面如果我再开发新课程产品,我一定先把用户感知设计放在课程研发之前,切记切记!
3.先想清楚场景,再去想市场
对一个产品而言,需要找到第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的具体“场景”。
如果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场景,那么它可能只是看上去有市场,就好像钟薛高推出的高价速冻水饺一样。
知名运动APP“Keep”,创始人王宁最初的产品设计,是从大学生的宿舍场景开始的。
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没有钱请私教,有的只是宿舍里两张床之间放一块瑜伽垫的空间。就在这样的场景里,让自律给一个人自由。
互联网品牌三只松鼠,它聚集的场景是过年吃零食和送礼物,所以能快速爆发增长。
判断一个产品是会增长还是会衰落,只要看看它的场景是在扩大还是在收缩,就可见一斑。
2016年,一个网友整理了他对爱奇艺的需求场景,仅仅几年之后,大量场景都被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吃掉了。
长视频要死守的最后一个场景,可能是吃饭时的拌饭剧。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我的课程产品都聚焦哪些场景呢?
除了《总结报告特训营》课程聚焦在工作汇报这个场景之外,其他课程好像都没有聚焦在场景上。
《高效能训练营》虽然成功举办了15期,但现在回过头来想,这个课程的场景是不聚焦的,涉及到时间管理、结构化思维、演讲表达、问题分析与解决等培训市场方向,是通过产品寻找市场,而不是通过市场找产品。
所以为什么现在我即使不怎么更新公众号,但是偶尔还是有人会购买《总结报告》课程,但几乎没人买《高效能》课程。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如获至宝,以后开发新的课程之前,想思考具体的应用场景,同时还要考虑这个场景是不是周期性出现的高频场景。
4.先做品牌获得认同,再考虑增长
书里花了很多的篇幅讲了网红和品牌的差异。
网红产品的消费是新鲜感,没吃过就尝一尝,新鲜感过了之后并没有复购的需求。
与主打新鲜感的网红不同,品牌的特性则是辨识度和情感唤起。品牌的成就是拥有自己的核心粉丝群体,这些忠粉们对品牌的故事如数家珍,与品牌有真实的情感链接。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马斯洛需求模型里面,我最在乎的是哪个需求?
在前几年我需要的是自我实现需求,所以我一直在开发课程、到企业讲授课程、在互联网自己招生运营,这些工作让我实现了300%的自我价值。
但是这两年经济下行,我选择降维打击切换到家庭教育赛道,我发现我对“尊重需求”这个层次要求更多了。
梁宁老师在书里说,品牌和用户的关系分为:需要、喜欢、认同、归属,饭圈是个好案例。
其中认同是一道分界线,是忠诚的开始,是入坑的开始,是欢喜的开始。
梁宁的一个朋友跟她说粉王一博的过程:
某个综艺节目上,有帅哥a、b和王一博。帅哥a对b说,你瘦了。帅哥b很高兴,转脸问王一博:一博,我瘦了吗?
镜头里,王一博明显在思索,然后问:我们以前见过吗?
这个朋友说,就是这一瞬间,她对王一博产生了认同。
因为这个朋友和王一博一样,不想陷入明显的社交套路。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认同是因为看到了一个点,可能是优点可能是缺点,或许是内在更深处的某种相似。
这种遥远的相似性,是何等隐秘而熟悉。
一片黑茫茫里,有人与你遥遥相应,那是何等的欣喜。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是啊,我太喜欢被粉丝与学员遥遥相应的感觉了。
在我的“简书”账号里,有一个网友一直给我留言,我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表达出共鸣和感谢,虽然他从来没有买过我的课,但这种遥遥相应的感情让我备足珍惜;
不管我出差去哪个城市,总会有素未谋面的学员前来请我吃饭,带我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每一年我写的生日文章,总是有很多陌生人给我写上诚意满满的祝福;
在此,特别感谢你们,感谢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感谢你们让我去勇敢的做自己。
接下来,我的闺女即将上幼儿园,我的时间精力会释放出来,我将花一些时间去重启公众号写作。
不期待有商业成果,只求与远方的你遥遥相应。
特别感谢你的三爷
书于青岛市北区图书馆一个安静的角落
2025年7月27日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34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