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退休工资会比年轻人的工资高?

这是一个让所有打工人都想静静的时代。

你,25岁,大学毕业没几年,在大城市里做着一份“996福报”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条上的三五千块,像一句无情的嘲讽。你看着镜子里日渐稀疏的头发和黯淡的眼神,心里盘算着:这点钱,除了支付“老破小”的房租和挤成罐头的地铁交通费,还剩下什么?

你以为这就是谷底了?不,真正的扎心,发生在你将希望寄托于“搞副业”之后。更扎心的是,当你为了几块钱稿费熬到深夜时,你退休多年的老母亲,可能正哼着小曲,一天能“净赚”五块钱。

让我们重新领教这多重暴击真相吧。

第一重暴击:你的工资,跑不赢父母的养老金

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开的秘密。

你月入三五千,觉得已经拼尽全力。但这个数字,在你父母那辈——尤其是那些早已退休的叔叔阿姨眼里,可能真的“不够看”。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自2005年起,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惊人的“19连涨”。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位在2005年退休的叔叔,如果当初的养老金是2000元/月。经过近二十年、平均每年约5%-8%的增长(早期增幅更高),你猜他现在每个月能领多少?答案很可能是5000元以上。

是的,你没看错。你每天加班到深夜,KPI压顶,换来的收入,可能还不如一位早已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每月稳定到账的退休金。

这是一个令人씁然的现实:上一代人享受了时代发展的红利,他们的财富随着时间稳健增值;而这一代年轻人,却在存量博弈的“内卷”中,用生命燃烧自己, barely make ends meet(勉强维持生计收入仅够支付基本开销,几乎入不敷出)。

第二重暴击:你呕心沥血的副业,是平台的免费劳工

面对主业的“入不敷出,朝不保夕”,聪明的年轻人想到了曲线救国——搞自媒体副业。

最初的梦想很简单:“每个月薅点羊毛,弄个百八十块,贴补家用,实在不行赚几包烟钱也行。”

然而,现实给了所有“自媒体小白”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以为的自媒体是“诗和远方,笔耕不辍”,现实中的自媒体却是“鸡毛蒜皮,颗粒无收”。

为了所谓的“日更”,你付出了什么?

  • 巨量的时间成本: 你得刷微博、逛知乎、泡论坛,像个信息拾荒者一样搜集素材。
  • 高昂的脑力成本: 有了素材,你得构思、立意、找角度,然后是配图、排版、 打磨语句。一篇文章,从无到有,两个小时是最起码的投入。
  • 崩溃的情绪成本: 你还得跟各大平台的编辑器斗智斗勇。公众号的文字复制过去字号全乱。简书的配图死活不能直接粘贴。都2025年了,面对简书这个依然反人类的编辑器,你只能在心里默念一万句:“废物!”

一套组合拳下来,你精疲力尽。然后,你满怀期待地发布,收获了什么?

几分钱,几毛钱,好一点的,几块钱。

你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呕心沥血创作的内容,其价值甚至不如一杯蜜雪冰城。你不是在薅平台的羊毛,你就是那只被平台薅秃了的羊。你以为自己是内容创作者,但在平台眼里,你只是一个生产免费内容的“人形KPI工具”。

第三重暴击:降维打击,来自老母亲每日必听“直播间”

当你还在为一天几毛钱的收益苦苦掙扎时,一个更诡异的画面出现了。

你以为退休在家的老母亲,每天就是跳跳广场舞,看看电视?错了。她们早已成为互联网的新晋“ 极度律己者”。

看一下我那位八十多退休老母亲的待办事项,她的日程表可能比你还满:

  • 早上8点,登录A平台,听“XX教授”讲养生,打卡领红包,1元。
  • 上午10点,切换到B直播间,看“XX老师介绍保健品”,打卡领红包,1.5元。
  • 下午3点,准时进入C App,参与“中医小知识”讲座,打卡领红包,2元。
  • 晚上7点,还有D APP,某“直播间优选带货”,打卡领红包,1元。

你猜怎么着?一天下来,我那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光是领红包,就能有四五块钱的稳定收入。

按照我们的消费水平,差不多一个月的菜钱都够了!

四五块钱,多吗?有些人认为不多。但它超过了不少自媒体小白日更两小时的“稿费”。

老年人不一定买货,但“上课”一定准时。平台美其名曰“知识付费”,实则是用小额红包,精准 捕获了老年群体大量的闲暇时间。

联想到老年人排队领鸡蛋的梗,谁让退休老人最不缺的就是大把的时间呢。

这一刻,那些颗粒无收的自媒体人,是否觉得所有的努力和情怀,都显得无比荒诞。

你耗费心神、燃烧创意,产出的内容价值五毛;你的老母亲动动手指、看看直播,贡献的“注意力”价值五块。

这才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隐喻: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正在被“注意力经济”无情碾压。

结语:谁偷走了你的价值?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觉出有哪里不对劲了。

你也发现了,我们所处的数字经济模型,正在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为“价值”定价。

  • 对于平台而言,一个有消费能力的老年用户的“在线时长”和“活跃度”,是比一个年轻创作者的“深度内容”更有 “即时的商业变现能力” 的数据。前者可以直接转化为流量和广告收入,后者则需要更长的潜伏期。因此,平台宁愿用真金白银的红包去“购买”注意力,也不愿公平地 reward 创造力。
  •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们越是努力地创作,就越是为平台免费提供了内容燃料;而平台则利用这些燃料,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再把广告费赚得盆满钵满,最后只分给我们残羹冷炙。

所以,当你下次因为稿费只有几毛钱而心灰意冷时,请记住:

打败你的不是那位退休的老母亲,而是这个流量打败才华的算法时代。

三重暴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经济发展模式的“代际交错”。

这解释了第一重暴击——为何你的工资跑不赢父母的养老金。

上一代人(父母辈)的人生,是在一个“增量经济”和“资产膨胀”的时代。

过去的三四十年,是高速增长时代、的确是机会遍地、

老一辈的劳动价值,与国家高速发展的红利、制度性的保障(如养老金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的持续增长)牢牢绑定。他们的财富是“做大蛋糕”逻辑下的产物,劳动+时间=确定性增值。

而新一代年轻人的人生,则进入了一个“存量博弈”和“平台经济”的时代。

明显的特征是什么?经济增速放缓、行业“内卷”加剧、资产价格已在高位。

这时候,“做大蛋糕”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而更多的是“分蛋糕”的竞争。

你的劳动价值,不再与宏观经济增长强绑定,而是被你所在的企业、平台视作一个需要压缩的“可变成本”。你用健康和时间换取的薪水,其增长速度,远远追不上上一代人已经锁定的、仍在复利增长的资产和退休金。

核心矛盾: 两代人踏入了不同流速的河流。上一代人在顺流而下的快船上锁定了自己的位置,船速(时代红利)带着他们自动向前;而你,则在一条流速减缓甚至局部逆流的河里,拼命划桨,仅仅为了不后退而已。

原因二:数字劳动的“价值剥削”。

这解释了第二重暴击——为何你呕心沥血的副业成了炮灰。

平台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平台本身不生产内容,它搭建一个“场域”,通过算法,让无数像你一样的“创作者”相互竞争,以极低的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取海量内容。

核心矛盾:在传统经济中,劳动价值相对清晰(做一张桌子卖100元)。但在平台经济中,你的劳动产物(文章/视频)被异化了。它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吸引“注意力”这种新石油的工具。平台拿走了石油,却只为你付了钻井的沙土钱。

原因三:人类注意力的“重新定价”。

这解释了第三重暴击——为何你的老母亲刷直播的“收益”能超过你。

这是最深刻、也最反直觉的一点:在当前的数字商业模式下,“被动消耗的注意力”比“主动创造的脑力”更容易被标准化、规模化地定价和变现。

看看那些创造性劳动的定价困境:

  • 非标: 一篇好文章值多少钱?一个好视频呢?没有标准。
  • 高成本: 需要天赋、积累、时间,无法规模化复制。
  • 转化链条长: 从内容到购买,路径复杂,效果难以衡量。

而注意力的定价优势就不一样了:

  • 标准化: “观看时长”、“点击率”、“完播率”是精确、可量化的数据。
  • 低成本获取: 通过“红包”、“金币”等即时反馈,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一天几块钱)批量“收购”用户的闲暇时间。
  • 转化链条短: “注意力数据”可以直接打包卖给广告主,商业模式简单粗暴且高效。

所以你看到了吧。

老母亲的“高收益”真相是: 平台精确计算出,收购她一天的注意力花费5元,但将她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或通过直播带货抽成,可以赚回10元。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注意力套利”生意。

核心矛盾: 系统的“价值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天平的一端,是复杂的、难以量化的、属于“人”的创造力;另一端,是简单的、可以量化的、属于“数据”的注意力。扎心的是,在算法和商业效率的驱动下,天平正不可逆转地倾向后者。

所以,这“三重暴击”的根源在于:

你,作为一个接受了“努力创造就有回报”的传统价值教育的个体,一头撞上了一个由“代际经济错位”、“平台价值剥削”和“注意力重新定价”这三大冰冷规则构筑的全新系统,头破血流。

你看重的“汗水”和“才华”,或许能助你出几篇爆款,但,一定是某平台笑到最后。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621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