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霆锋演唱会门票里的 “还债密码”,揭开了打工人不肯认输的真相

刷到「谢霆锋容祖儿张敬轩成英皇还债三人组」的爆料时,我正在追《声生不息 3》—— 容祖儿在舞台上唱《心淡》,声音还是那么稳,可弹幕里有人刷「祖儿姐又要给公司打工还债了」,突然就觉得这场表演多了层说不出的意味。

01 曾经的「娱乐帝国」,怎么就成了「债务黑洞」?

90 后应该都记得英皇的「黄金时代」:谢霆锋是「香港小天王」,容祖儿是「天后接班人」,Twins 红遍大街小巷,杨受成老板在港圈的地位堪比「教父」。可现在呢?打开微博热搜,英皇的词条不是「旗下艺人无通告」,就是「被曝拖欠合作方款项」。

我查了查近年的行业数据:2020-2024 年,英皇投资的 5 部电影 4 部扑街,其中某部古装大剧光宣发就砸了 2 亿,票房却不到 5000 万;旗下艺人里,除了谢霆锋、容祖儿、张敬轩这「铁三角」,新生代能打的只有一个姜涛(还是通过选秀火的);再加上疫情期间线下演唱会停摆,公司现金流直接断了 —— 据说现在英皇总部的办公楼,有一半楼层都租给了互联网公司当办公区。

「以前是艺人求着公司要资源,现在是公司求着艺人多赚钱。」做经纪人的表姐跟我吐槽。她认识英皇的工作人员,说现在高层见了谢霆锋容祖儿,说话都带着三分讨好:「锋哥最近有什么想接的代言?我们帮你谈;祖儿姐下张专辑的预算,我再去申请申请。」

02 当「顶流」变成「人形印钞机」:打工人的 KPI,明星也躲不过

表姐给我看了份英皇艺人的「年度 KPI 表」(当然是打了码的):谢霆锋需要完成 10 场演唱会、5 档综艺、3 个代言;容祖儿要发 2 张专辑、开 8 场演唱会、接 2 个美妆代言;张敬轩则是负责内地商演,目标 50 场。「完不成的话?倒不至于扣钱,但下一年的资源会缩水 —— 你以为明星不用怕被穿小鞋?」

这让我想起公司里的「狼性文化」:我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去年业绩下滑,老板在会上说「今年全员 KPI 加 20%,完成不了的自动申请调岗」。同事小周为了完成拉新任务,周末在商场发传单被保安赶;设计部的林姐为了赶项目,把孩子送进了全托幼儿园。原来不管是打工人还是明星,「为公司还债」都是躲不过的命题。

谢霆锋的行程表就是最好的例子:7 月在长沙录综艺,8 月飞上海开演唱会,9 月去杭州拍广告,中间只留了 3 天回香港看儿子。有次他在机场被拍到,眼睛肿得像核桃,助理抱着一摞合同跟在后面。粉丝心疼他「太拼了」,可谁都知道,他拼的不是自己的梦想,是英皇的财务报表。

03 「公司和我,到底谁成就了谁?」每个打工人都该问的问题

去年容祖儿在《乘风破浪》里说:「我在英皇 25 年了,这里就像我的家。」可转头就有爆料说,她的经纪约 2026 年到期,已经有几家新娱乐公司在接触她。这让我想起公司里的李总监 —— 他在公司干了 15 年,从普通销售做到区域经理,去年公司要裁员,他主动提了离职:「以前觉得公司是家,现在才明白,家不会让你为它的错误买单。」

娱乐行业的「家文化」尤其魔幻。英皇当年捧红谢霆锋时,杨受成说「这孩子就是我儿子」;容祖儿刚出道被骂「肥妹」,公司找公关团队帮她洗白。可当公司需要「还债」时,这些「父子情」「母女情」就变成了「你该为公司付出」的道德绑架。就像我表姐说的:「别信什么『公司养你』,是你和公司互相成就 —— 他给你平台,你给他赚钱,本质是等价交换。」

04 写在最后:我们该为「公司的错误」买单多久?

上周末跟朋友去看谢霆锋演唱会,散场时听到两个 00 后女孩聊天:「原来锋哥这么惨,要帮公司还这么多债。」「惨什么?他赚的钱肯定比我们多!」我站在路灯下笑了 —— 年轻人总觉得明星的世界和自己无关,可本质上,我们都是「被需要」的打工人:公司需要我们创造价值,我们需要公司提供资源。

但区别在于,明星有资本谈条件(比如谢霆锋的演唱会分成能拿 70%),而我们普通打工人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这让我想起最近很火的「反内耗」话题:与其纠结「该不该为公司还债」,不如想清楚「这家公司能不能让我成长」「我的付出能不能换来等价的回报」。就像谢霆锋在采访里说的:「我现在做的事,都是为了以后能更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或许这就是打工人的终极清醒:我们可以为公司拼,但不能为公司的错误买单;我们可以当「还债三人组」,但要确保这份「债」里,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352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