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让世界读懂中国(杨国庆)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段话掷地有声地给中国电影“走出去”树立了信心,提供了指引。
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复兴大旗,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挖掘国际传播载体。电影艺术在世界各民族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心灵共通性,是理想的文化传播载体。电影《中国合伙人》通过创业历程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主人公的自信自强精神引发广泛共鸣,这是民族力量国际化的象征。我们要善于挖掘和阐释光影中的积极精神营养,有信心用光影这一现代化共同语言,让世界读懂中国。
中国优秀影片“走出去”,要共情观众,打动世界。纵观全世界,只有极少数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才形成强大的电影产业,中国无疑是其中之一,这得益于庞大的人口规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经济支撑。中国这种强大的电影产业和电影产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不能仅仅限于内部消化,还要有信心积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题材直接来源于中华神话传说中的哪吒这一人物,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赢得市场高度好评,在国际市场也赢得较好口碑,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全世界人们的思想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世界各国电影。就像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就放映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部电影。中国电影同样也在致力于“走出去”,这就要深刻把握文化规律,选择适合的影片素材,以精心打磨的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能够打动国外观众心扉。电影《流浪地球》代表中国科幻片的新高度,也折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危机意识,这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未来问题。
对世界人民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对中国电影进行现代化阐释。每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思想意识差异明显,但在共同走向现代化方面有很多共同情感,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与追求有相通之处。电影《第二十条》传递执法者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念,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阐释可以使得海外观众理解影片中的曲折故事。
中国电影走出去,需培养一批跨文化传播人才,有底气用国际通用话语体系解读影片中的人物、情节与文化背景,“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使海外观众观其影还要知其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愿意敞开心扉接纳中国光影中的人事物,以更好地达到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贾勤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