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仍遇“焖烤”天,该咋吃咋住
出伏仍遇“焖烤”天,该咋吃咋住
出伏了,怎么还在“蒸桑拿”
明明已经出伏,却好似被按下了“持续高温”的按钮,那股热意却丝毫没有减退的意思,打开手机气象APP,屏幕上的红色高温预警格外醒目:湖北151个乡镇的最高气温突破40℃,广西南宁、柳州等地连续7天维持35℃以上,上海徐家汇站连续5天午后气温超38℃,杭州更是测出41.2℃的历史性高温,打破当地同期气象纪录。
“这伏出了又好像没出”,成了今年多地居民的共同感受。明明日历上已标注“出伏”,但体感的闷热、持续的高温,与三伏天的“上蒸下煮”几乎无差。不少人疑惑:为何出伏后高温仍“续航”不退?

出伏后高温“赖着不走”,核心原因有三
1.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我国南方的核心天气系统,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时温度升高,水汽难以凝结,导致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进而催生高温。
2.城市热岛效应:除了大气环流影响,城市自身的“热岛效应”也让高温体感更强烈。
3.全球气候变暖:从长期趋势来看,出伏后高温持续,也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增多的体现。
除了继续做好防暑工作,这几点更要注意
1.昼夜温差:出伏后,虽然白天仍热,但夜间气温会比三伏天低3-5℃,部分地区昼夜温差甚至可达8-10℃。
2.因为太热,打乱作息:高温会加速人体代谢,消耗更多能量,同时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不少人因此打乱作息,白天犯困补觉,晚上熬夜刷手机。
3.运动注意:出伏后运动的关键,在于“避开高温时段、控制运动强度”。
饮食调整,注意事项

1.别“等渴了再喝”:感到口渴才喝水,此时身体已处于轻度缺水状态;还有人喜欢喝冰水、含糖饮料,前者刺激肠胃,后者会加重身体脱水。
2.“没胃口”不吃肉:高温会抑制食欲,很多人夏天偏爱“素食”,结果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高温下人体代谢加快,蛋白质分解量增加,若不及时补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更容易疲劳、生病。
3.多吃“清热护脾”的蔬果:高温天气需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新鲜蔬果是最佳来源。但部分蔬果性偏寒凉,脾胃弱的人吃多了容易拉肚子;而辛辣、热性蔬果则会加重“上火”,导致口干、咽痛。
4.饮食“无盐无油:“清淡饮食≠无盐无油”,盐摄入不足,会引发乏力、头晕。实际上,高温天的清淡饮食,指的是“少辣/盐/糖/油”,而非完全“0油0盐”。此时,SAT膳食诊断和饮食行为训练系统就能发挥作用。通过问卷评估,精准分析个人在高温环境下的营养缺口;同时,系统的“饮食行为训练”功能还能帮助用户养成好习惯。

高温续航下,健康管理更需“精准施策”
随着天气逐渐向秋季过渡,后续可能还会出现“降温↓----升温”的波动,唯有掌握“精准管理”的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每一次天气变化。毕竟,对自己的身体多一分了解,就是对健康多一分保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