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盐下层新油田之争:外资主导背后的主权之问
2025年8月4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在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层发现"近25年来最大油田"。这一消息本应成为巴西能源产业的"强心剂",却意外引发石油工人统一联合会(FUP)的公开抗议——他们不反对开采,却质疑外资企业对战略资源开发权的"独占",直指"盐下层资源向外国资本开放的政策风险"。争议背后,一场关于能源主权与开放合作的深层博弈,正浮出水面。
01 外资主导下的利益分配失衡
新发现的"回旋镖"区块距离里约热内卢海岸约400公里,由BP在2022年巴西国家石油管理局(ANP)的拍卖中100%竞得,本土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未参与合作。这一结果直接触发了FUP的抗议:他们不反对开采石油,却质疑外资对战略资源的"独占式开发"。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利益分配上。FUP总协调员德维德·巴塞拉尔指出,BP此次仅向联邦政府支付5.9%的超额石油分成(溢价率4.24%),远低于其2023年竞拍图皮南巴区块时6.5%的分成比例(当时溢价率33.2%)。数据显示,盐下层油田的收益直接影响巴西社会基金——这笔占总收益20%的资金,本应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分成比例下降,意味着国家的'蛋糕'越切越小。"巴塞拉尔说。
更深层的隐忧,来自2016年《第13365号法案》的政策转向。该法案解除了Petrobras必须作为盐下层所有区块运营方的义务,仅保留30%优先参股权。政策出台时,Petrobras正深陷"洗车行动"腐败案,时任总裁帕伦特认为,强制运营义务限制了企业自主权。但如今,当外资企业以更低成本拿走核心区块,巴西是否正在为当年的"松绑"付出代价?
02 效率与主权的艰难平衡
支持多运营商模式的声音认为,这是巴西能源产业的"破局之道"。巴西石油天然气研究所(IBP)主席罗伯托·阿登吉指出,国际企业的参与能带来技术共享与风险分担,加速盐下层勘探开发,最终通过特许权使用费反哺社会。过去十年,盐下层油田的产量占巴西原油总产量近70%,确实推动了巴西经济复苏——2024年,盐下层贡献了约180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相当于巴西GDP的12%。
但联邦弗鲁米嫩塞大学石油工程系教授热拉尔多·费雷拉的分析更侧重风险:"国家失去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力,可能导致产业政策协调弱化。"他解释说,若各区块由不同外资企业主导,跨区域的基础设施规划(如输油管道、炼油厂)可能因利益分歧陷入停滞;更关键的是,若缺乏"强制技术转让"条款,巴西可能长期停留在"资源出口"环节,难以提升本土石油工业的技术附加值。
03 开放合作需以主权为锚
10月22日,ANP将启动第三轮盐下层产量分成招标,涉及桑托斯和坎波斯盆地13个区块。15家合格企业中,既有Petrobras、雪佛龙、挪威国家石油等国际巨头,也有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企业。这场即将到来的"资源竞逐",再次将巴西推至选择的关口。
Petrobras总裁玛格达·尚布里亚尔近期表态"将参与所有符合经济合理性的拍卖",但ANP明确表示"仅执行国会立法"。如何在开放中维护主权?费雷拉教授给出建议:巴西需在招标条款中加入"技术转让"和"本土化就业"要求,确保外资企业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培养本土技术团队、带动周边产业;同时,重新评估Petrobras的"优先参股权",使其在关键区块中保留更多话语权。
从依赖单一企业运营到开放多运营商竞争,巴西盐下层油田的开发史,折射出资源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共同挑战:如何既吸引技术、资金,又避免"为他人作嫁衣"?或许答案不在"完全开放"或"绝对保护"的极端,而在"合作"二字里——让资源开发的红利,真正反哺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才是对"能源主权"最生动的诠释。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