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几十年写一本书: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

6d81e28d4dd4c5e1215b473790b35045.jpeg

看到《北京日报》2025年8月22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当医学挣脱伦理,比枪炮更为致命》,作者是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跨学科视域下细菌战罪行研究”首席专家,他的著作《731:医学的沦陷》历经20年搜寻了大量的中外史料,坚持伏案创作而取得了此项成果。我回想起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用了7年时间,我就感慨,现在的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很多写手在网上进行创作,应该说他们创作的小说,我感觉一个是比较长,二是内容拖沓,三是情节相对简单。篇幅较长,是因为在网上创作的小说有字数限制,太少的字数不能被审核通过;内容拖沓是因为要把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写上几个章节的内容,这样就拉长了小说的篇幅,而情节相对简单,读者在看这类小说时,不需要动太多的心思,就像是看短剧一样,只要跟着情节走就可以,一个场景发生的一件事用几个章节甚至十几个章节才能说完,这样小说的长度就有了。我认为在网站上创作小说与线下创作小说是不同的,可能就在以上这几个方面吧。线下创作的小说,则是按照一般的小说的创作规律在走,作家为此花费的心血也最多,从准备要写小说开始,到构思,到人物设定,到情节的细节处理,人物的语言、衣着、行为习惯等等都要刻画出来,让这个人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要见着作家的功力的。鲁迅先生对于阿Q的形象描写就是这样的功力的表现:"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虽然说起来可惜,但阿Q实在阔过。他有一件夹袄,是赵太爷家淘汰的,已经穿得破烂不堪;一顶毡帽,是王胡在赌场上赢来的,又脏又破。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头上的癞疮疤,黄澄澄的,仿佛是块胎记,这成了他自尊心的敏感点。"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的当下背景之下,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当中,还能有一些人坚守着文学的圣地,还能依照文学的创作规律进行创作,还能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诱惑,还能在解决自己温饱的前提下用心于文学创作,而且能伏下身来,用几十年的时间创作一部作品,并且取得成功,我真心为这样的作家点赞,因为在现在这样的作家太不容易了,太值得称赞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在这个智能科技时代,还能有这样的作家,还能有这样的创作精神,难能可贵,我很敬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家,前段时间总是提工匠精神,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拿出精心创作的作品,不为应景,只为发声,发出作家的心声,发出群众的呼声,我们认为这样的作家值得珍惜。我希望现在的每一位作家、诗人都能有这种几十年创作一部作品的精神,安静下来,坐下来,在线下,好好用心创作一部作品,让它成为时代的代表,让它成为用文学形式所写成的历史,让我们的文学史中再多几部闪光的作品、闪光的作家的名字。2025年8月22日

*这篇文章2025年8月22日首发于新竹生活公众号。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53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