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8.2“和谐统一”是潮流!
第2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葸:畏惧的样子,音xi第三声,从什从思,后讹变成从艸从思。什思结合,意为因为担心害怕而想得太多。
葸的原义就是畏惧,如“畏葸不前”,后延伸指不高兴、犹豫的样子,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同悦)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

意为:有人告诉你正确的行为该怎么做,你却面带犹豫,这就表明你不喜欢、不接受他说的这些话。不喜欢他的话,你就不会亲近这个人。你不会亲近这个人,你也就不会去实践他所说的正确行为。
葸也是一种罕见姓氏,由复姓“亩心”改姓而成。
葸不同于一种有机化合物——蒽(音en)。

绞:缢也。从丝从交。会用绳子交叉套在脖子上,把人勒死之意。
绞的原义就是把人勒死,如“绞刑”、“绞杀”。延伸指两股或者两股以上的条状物,扭结在一起,如“绞铁丝”。
绞也指拧紧、扭紧。如《关尹子-二柱》:“木之为物,钻之得火,绞之得水。”也指用装有刀具的机器转着搅动、切割,如“绞肉机”。
绞也指“急切”,如《曾子·侈靡》:“至言往至绞。”
绞也用作量词,指纱线或者丝的一束,如“一绞毛线。”
本文的“绞”指伤害,三国时期的何晏注:绞,绞剌也,剌人之非也。

故旧:“故人”和“旧人”的合称,表示“旧相识,老熟人”。
故旧也指过去的人和事,也指传统的文化、历史。
偷:形声。从女,从俞。后演变成从人从俞。俞亦声。“俞”原指独木舟,延伸指“捷径”、“直接”。“人”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的人”。
“俞”字也像一房屋,房屋边上趴着一个人,意为有人要盗窃这家的财产,谓之“偷”也。本义:不劳而获的人。如《广韵》:偷,盗也。又如《淮南子·道应训》:楚有善为偷者。
偷和盗相比,偷的程度轻,一般叫“小偷”,盗的程度重,通常叫“大盗”。
偷也指苟且,如《说文》:偷,苟且也。又如《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礼记·表记》:安肆曰偷。屈原的《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偷乐”就是苟且享乐之意。
偷也指浅薄;不厚道。如:偷俗(浅薄的人情风俗);偷风(浅薄的社会风气);偷浅(浅薄)等。
偷也延伸指“暗中的”、“不为人知的”,如“偷梁换柱”、“偷天换日”、“偷情”等。
偷作动词时,意为轻视,如《左传》: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术,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一味地谦恭但不知礼就会白白辛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胆小懦弱;只有勇猛但不知礼就会犯上作乱;率直但不会用礼节制就会尖酸刻薄伤害他人。君子如果能够真诚善待亲人,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不遗弃传统道德文化,民情就不会淡薄。”
这一章孔子谈论了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关系问题。还有亲与仁的关系及结果。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恭、慎、勇、直四德如果不以礼来引导就会导致劳、葸、乱、绞四种弊端。可见知礼的重要,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道理大概就在这里。
至于民德、民风的改善,则需要君子的正确引导:一,上行下效,为政者能“笃于亲”,那么百姓就会效仿,民德就会醇厚。二,传统的文化不遗弃,民风就会高尚起来。
传统文化就是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文化还包括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艺术、技艺等。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非常厚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进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过:“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就是,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创新,也要接纳新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在某些地区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化,使得当地青年数典忘祖,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个现象是非常可怕的。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俗教安,则民不偷"如果改变旧的习俗,民众就会不安,而且会苟且行事。如果依照当地旧的习俗而进行教化,民众就各安其业,不为苟且之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孔子和他的弟子有若都提出过要继承传统,但那时还没有文化一词。文的初文指“文字”,后来延伸指文献、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如《论语》中有“子以四敎:文、行、忠、信”。
化指变易、生成,后延伸指改造、教化,如《易-系辞下》:“万物化生”。《周易-贲卦》中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为:圣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并不会被人信服,用文德治理但还是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西晋文学家束皙在他的《补亡诗-由仪》中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精神文明,和“武力”、“野蛮”相对。带有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柔和”的一面。
到了近代,人们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梁漱冥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文化史家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心理层面的文化才是最深层的。包括:审美、价值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
《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制精神财富,如文字、艺术、宗教、教育、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和“多”的统一,以汉语为主体,同时又吸收了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以农业型自然经济为主体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

一,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传统,《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了对大一统的认同和向往。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春秋“五霸”无一不打“尊王攘夷”的旗号。
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他的弟子李斯提出:“张公室,杜私门”。荀子的另一个弟子韩非则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师徒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从此,统一成为主流,分裂只是暂时。
“统一”才是我们的文化认同,“分裂”、“独立”就是逆潮流而动,最终只会导致“国乱民偷”。

二,追求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孔子的弟子有若最早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中说:“礼,天地之序也,乐,天地之和也”。孔子主张用礼乐来教化民众,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和谐社会状态。
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各种自然灾害就是因为“天失和”的表现。
《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要保持和谐。比如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
《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把“道”赞为“和之至也”。庄子说:“和之以天倪”。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不能为了和谐而刻意和谐,正如有若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曾经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为糟粕,弃之如敝履,把传统信仰打得支离破碎,依靠国家机器维护、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自觉地维护社会和谐之时,内心深处又感到了空虚、无所寄托、无所敬畏、无所适从,然后容易走向堕落,甚至道德沦丧,所以我们急迫需要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指导我们,建设好个体,然后建设好整个社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