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人生味如茶01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江南的春雨总带着三分缠绵,打在黛瓦上簌簌作响,溅起的水雾裹着茶山的清润,漫进窗棂。我坐在老茶人阿公的竹椅上,看他提起铜壶,沸水如银练坠入白瓷盖碗。蜷缩的明前龙井遇水便醒,墨绿的叶片在水汽中缓缓舒展,像极了阿公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揉捻过数十载春秋的茶叶,也抚过岁月的褶皱,此刻正捧着一碗茶汤,递到我面前:“尝尝,这茶里藏着的,都是日子的味道。”

茶汤入喉,初是清冽的苦,顺着舌尖漫到舌根,待要皱眉时,一缕甘醇却从喉间升起,混着雨后茶山的清新,久久不散。阿公捻着杯沿的茶垢,目光望向窗外云雾缭绕的茶山:“茶这东西,和人一样,不历经几番折腾,哪来的甘香?”这话如茶汤的回甘,在我心头漾开,让我想起陆羽在《茶经》里写的“茶之出,在于山之阳,泉之畔,需经风露,历寒暑”,原来茶的一生,从抽芽到成茗,早已暗合了人生的轨迹。

制茶——淬炼里藏着初心的韧性

清明前的茶山,是被晨露浸润的绿。天还未亮,阿公便背着竹篓上了山,竹篓的绳痕在他肩上压出淡淡的红印,那是几十年采茶留下的勋章。“采明前茶,得趁露水没干,指尖要轻,只掐一芽一叶,稍重些,芽叶就破了,香气便跑了。”阿公的声音裹着山间的雾气,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在茶树尖上翻飞,嫩绿的芽叶便纷纷落入竹篓,带着清晨的凉意和草木的清香。

采回的鲜叶,要先摊在竹匾里萎凋。阳光透过老屋的木窗,在鲜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公坐在竹匾旁,手里摇着蒲扇,缓缓扇动。“萎凋要慢,急不得。就像年轻人初入世事,得先褪去浮躁,让心性沉下来。”鲜叶在微风中慢慢失水,颜色从鲜绿变成深绿,原本饱满的芽叶渐渐软下来,却在柔软中藏着一丝韧劲。我想起《茶人四部曲》里杭嘉和在战乱中守护茶种的模样,那些被小心包裹的茶种,不也像这萎凋的鲜叶,在沉寂中坚守着发芽的希望?

萎凋后的鲜叶,要入铁锅杀青。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被烧得通红,阿公将鲜叶倒入锅中,高温瞬间锁住了茶叶的清香,伴随着“滋滋”的声响,水汽蒸腾而上,屋里弥漫着浓郁的茶香。“杀青是杀去茶叶的青涩,也是守住它的本味。”阿公的双手在铁锅中快速翻炒,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在灶台上,瞬间蒸发。我看着鲜叶在高温中蜷缩、翻滚,像极了人生中那些突如其来的考验,猝不及防,却也让人在煎熬中褪去虚妄。

苏轼在黄州时,常自煮茶喝。他在《试院煎茶》中写“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彼时的他,从庙堂之高贬至江湖之远,人生遭遇重创,却在煎茶的过程中寻得内心的平静。我想,当苏轼将鲜叶投入热锅时,定也看到了茶叶在高温中的坚守,就像他自己,在逆境中始终未改的豁达与初心。杀青后的茶叶,要经过揉捻,阿公将茶叶放在竹席上,双手用力揉搓,茶汁渗出,裹在茶叶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茶霜。“揉捻是让茶叶的筋脉舒展开,把香气锁在里面。”阿公的力道均匀,仿佛在抚摸一件珍宝,“人也一样,经点压力,才能把心里的‘香气’逼出来。”

揉捻后的茶叶,要放入炭焙笼中烘焙。灶膛里的炭火不疾不徐,暗红色的火焰舔舐着焙笼,茶叶在高温中慢慢干燥,颜色从深绿变成墨绿,形状也从松散变得紧实。阿公守在焙笼旁,时不时打开笼盖,用手轻轻翻动茶叶,鼻尖凑近闻着香气的变化。“烘焙要掌握火候,火太猛,茶叶会焦;火太弱,香气又出不来。”他的眼神专注,仿佛在呵护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人生的磨砺,也像这炭火,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浅,唯有恰到好处的淬炼,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想起陆羽著《茶经》的历程。这位被弃于竟陵龙盖寺旁的孤儿,一生与茶为伴,遍历名山大川,采集茶样,寻访茶人,历经数十年艰辛,才著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他在《茶经》中详细记载了制茶的“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对茶的敬畏与坚守。陆羽的人生,就像一杯经过反复烘焙的老茶,初尝苦涩,细品却有醇厚的回甘,那是历经淬炼后,初心不改的韧性。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4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