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评《中午吃什么》|经济学家戳穿的美食套路

微信公众号:上海书评

 

 

中午吃什么:

一位吃货经济学家的美味指南
[美]泰勒·考恩著

朱道凯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5年9月出版

368页,78.00元

━━━━

文︱刘  晗

食客众多,知味者稀。世上美食众多,美食家却不多;洞悉经济法则和市场规律的学者很多,而让理论照见现实的摆渡人却不多。恰恰泰勒·考恩(Tyler   Cowen)二者兼有,他曾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过去十年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之一,会吃且深谙其中门道。从书本到餐桌,从街边摊的平价小吃到米其林餐厅的顶级料理,从超市采买到餐馆外食,他将搜寻美食过程中被人种过的草、避开的坑,干饭时尝过的鲜、踩过的雷都写进了《中午吃什么:一位吃货经济学家的美味指南》。

一日三餐谁都少不了,可吃什么实在大伤脑筋。早餐垫巴点儿零食,晚饭主打少吃半饱,唯独午饭难糊弄。APP看得眼花缭乱,点外卖就像开盲盒,有的网红店徒有虚名,还不如自己在家随便做的。考恩瞥见了这个时代餐饮业的“势利眼”,在外行人看来好吃的大多价格不菲,而事实却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拿出吃货找美食的那股劲头,准能挖到不为人知的美味。

别以为经济学就是枯燥的概念理论和计算公式,从传统市场的讨价还价到外卖软件的满减攻略,到处都是诱人的消费陷阱,若是对这些常见形态和手段略知一二,便可保持警惕,果断绕行,以免荷包失血的同时,留下挥之不去的味觉梦魇。考恩在这本保姆级教程中以经济学家的视角祛魅,亲自示范如何在自助餐的饥饿博弈中守住理性,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如何保持人间清醒,把钱花在刀刃上,从此不做“大冤种”。

抱怨快餐贫瘠,

不如研究“逛超市学”

日子越来越好,东西却越来越难吃,诸如此类的抱怨此起彼伏。一面将此归咎于食物供应链大批量生产和商业化,速冻食物、罐头为生活提供了便利,口感却大打折扣,日渐单一和平庸化;一面沉浸在高油、高糖等重口味食品带来的愉悦,任凭味觉感知力日渐衰微。在古早时代味觉记忆里,单纯的饮食习惯一去不复返,但这并非食物质量日渐拉胯的根源所在。

如今为契合当代生活节奏而生的快餐,却是百年前物质匮乏时期的无奈之选。20世纪初,美国政府出台的禁酒令让众多顶级餐厅关门歇业长达数十年之久,阻碍了餐饮业的正常运转。下馆子不能点酒,厨师甚至不能用红酒调味,餐饮文化没落可想而知。禁酒令后,“二战”令刚复苏不久的餐饮业再次遭到重创,新鲜食材短缺、断货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政府限制移民,美国家庭餐桌单调乏味,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改观。当时午餐肉罐头等廉价“代餐”悄然兴起,与此同时,冷饮店和糖果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售卖汉堡、热狗、炒饭的简餐餐车也逐渐流行起来。

20世纪后期,电视占据了美国家庭娱乐的核心地位,肥皂剧、黄金档成为诸多家庭的佐餐伴侣,其间插播的食品广告精准投放,赚足了眼球。食品保鲜技术、规模化运输以及大众传播的兴起将快餐推到家庭餐桌的“C位”。“看电视的习惯、上班的妈妈和宠坏的孩子三者联合起来,钝化了美国人的美食鉴赏力”,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了职场,微波炉加热即食的预制食物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取代了新鲜食材。甜甜圈宠溺着孩子,为了不错过电视上的精彩瞬间,快餐和外卖就成了家庭餐桌的首选。

 

1950年代美国电视餐的广告宣传单

快餐不仅是消费革命标准化进程的结果,也与个体疲于改变一成不变的购买行为和饮食习惯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出餐迅速、口味稳定且购买方便,这就是为何食物比以往多样化,人们还是愿意吃快餐的原因。但不管多美味的食物,也架不住天天吃,迟早有吃腻的一天。久而久之,对快餐无节制、不加自控地食用,健康也会亮起红灯、肥胖问题随之而来,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在饮食上喜欢重口味,被营销广告吸引的食客,更容易背刺躺枪。

行为受制于习惯,改变个人的饮食格局,势必从跳出现在的生活模式开始,而灵活应变的消费观在其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考恩建议大众少点对快餐的抱怨,出去逛逛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主流连锁超市买不到合胃口的食材,试试走出熟悉的购物圈,多开辟几条新的采买渠道,餐桌上才不至于只有那没新意的“老几样”。

超市逛得多了,考恩会在心里为它们分上三六九等。有的货架布局不完善,周末超市客流量大,顾客和购物车把货架旁的通道堵得满满当当,挑选入了神,半天不挪步,购物体验感大打折扣。毕竟采买不是例行公事,不如另辟蹊径改善超市购物体验,没准儿一不留神就会发现对味的美食新大陆。考恩把家附近的超市按购买习惯加以分类,哪家买生鲜,哪家买冷冻食物,有了方向,购物也不会盲从。在华人超市淘各种调料、干货、糖果,光是豆瓣酱的品种就已经令考恩挑花眼,店员英文有限,当考恩不知道选哪种调料时,拿出菜谱给店员看一眼,准能选到对标的一种,味道大差不差。

老派人对食物有着错误认知,对性价比高的食物如速食、快餐的原料来源和冷链存疑,而这样的焦虑完全没有必要。考恩喜欢华人超市的一点是新鲜与冷冻分明,在美国超市能看到打着“新鲜”旗号却冷冻过的海鲜。这家超市也并非十全十美,对于考恩来说亦有弊端,他在这里挑选不出喜欢的零食和奶酪,但这些锦上添花的食物毕竟回购率低,并不妨碍考恩一周多次光顾。这家店以叶菜新鲜丰富闻名,包揽了他家里大半个餐桌的菜量。价格低廉,买回去熬高汤、炒菜换着样吃也不会腻。

蔬菜不方便囤货,考恩宁愿每周一趟趟逛超市,只为买到性价比超高的蔬菜。多买菜,少开车,自带环保袋,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华人超市改变了考恩的饮食结构,过去早餐里雷打不动的加工食品,被替换成了米饭、粥、青菜和饺子,至少比油炸的更健康。

下馆子吃漂亮饭,

不如自己下厨

当点外卖成了日常,做饭变得陌生,人们在快节奏里丢失了烹制美味的初心,竟然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会烹调的动物”。19世纪的法国,烹饪美食曾是上流社会的一种政治手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Charles   Fourier)将其升华为一种“高大上”的跨学科概念,把它视为集食物制作、饮食心理、就餐环境、味觉体验为一体的“美食学”(gastrosophy)。傅立叶对饮食的狂热推崇,以至于把亚里士多德学派推崇的节制美德贬低得一无是处。他曾预言,未来人类一天吃五餐,外加两顿点心,顿顿美食,人均身高2米,营养充沛,预期寿命达到150岁将不是梦。虽然现实与预言相差甚远,但营养专家对特殊人士少吃多餐的建议,以及遍地美食随便逛吃的现状,正在向“频繁且丰富进食”的想象靠拢。

傅立叶的想法并不为奇,古罗马人大快朵颐之后为了再吃一席不得不催吐,贵族的极端享乐可见一斑。当下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拉大,但这并不代表底层无权享受美味。质量上乘的食物显然比过去昂贵,但质量中等的食物,却反而愈发便宜。大众对那些物美价廉的产品蜂拥而至,引起了广告商、名厨、美食作家、意见领袖在内的社会名流的关注,在商业运作和资本流量的加持下价格水涨船高,底层原本放肆购得的美食,经过包装之后身价暴涨,变得高不可攀。

市场变幻莫测,美食限时限量。士绅化效应(gentrification   effect)延伸到了消费领域,有些味道,注定只是大众舌尖的过客。资本与权力始终站在制高点,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原有群体逐渐边缘化,如此“内卷”令原本并不富裕的人雪上加霜。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被餐饮业背刺还不止步于此,考恩揭示出了行业内幕,所谓的一流餐厅讲究食材新鲜,海味空运,但如果食材不够,只能靠各种酱汁或者创新厨艺来凑,注重食材的搭配会令一餐平平无奇的饭焕然一新,这就意味着食客吃一顿饭要支付比以往更高的溢价。

 

泰勒·考恩

还有的餐厅享有交叉补贴(cross-subsidy),靠周边商圈或毗邻食品原产地蹭热度,借势招徕人气。拉斯维加斯赌场周边物美价廉的餐厅吸引食客进场赌博,本质上是用收益补贴食物。再比如巴黎屠宰场附近的餐厅省去了运输成本,游乐场小吃摊雇佣厨艺别具一格的家庭主妇招揽游客,影院用卖爆米花和汽水的收益补贴电影。上世纪70年代,航空业受管制之前,机票高涨,航空公司供应龙虾吸引旅客,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今廉价航班上的食物鲜有惊艳之时,航空公司转而将生意转移到了机场,旅客提早到达,自掏腰包享受大餐。

19世纪时,美国酒馆将交叉补贴发挥到极致,免费提供午餐,然后在饮料上抬高价把钱赚回来,甚至以套餐强行兜售饮料。在餐厅点酒水不划算,这几乎是所有食客心知肚明的事,但架不住餐厅会不失时机推荐特色饮品。比如点了浓郁的红肉,高低得搭配一杯红酒或气泡水解解腻。特别是那些不会特意看价的顾客,大概率会为饮料埋单,他们会注意到菜单上的大头主品,而忽略了酒水等七零八碎的佐餐小食。

这杯饮品的价格不仅包含了其本身的价值,还有餐桌小费、代客泊车、侍酒以及观景等隐蔽费用,尤其市中心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精打细算的老板甚至把租金、装潢费用让食客平摊。特别是在市场上有了知名度的品牌连锁餐厅,味道不会惊艳,但至少不会踩雷。价位天花板的高档餐厅诱惑着各路食客想要尝鲜,附加的优质服务彰显出餐厅高端的品质,网红店还会安排到店客人拿号排队、打卡领礼,沿街赚取流量,事实上都是餐厅提价的圈套,味道不尽如人意,有的颜值在线的“漂亮饭”不乏科技狠活,更有甚者,不惜在食材上掺假,以次充好,与预期相差甚远。

在那些“挨宰”的食客眼里,只看得到先期成本(upfront  cost),延迟成本(delayed cost)往往忽略不计。偏高的饮料价格往往存在价格歧视或差别定价 (price  discrimination),餐厅看准了那些心甘情愿掏钱的食客,便从他们那里揩更多的油。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实现吃饭自由轻而易举,但想躲开价格刺客却有些难度。下馆子“有风险”,垃圾食品便宜解馋,但总有吃腻的时候,而且不利于健康,食品危机正悄然逼近,转基因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明枪难躲暗箭难防。

考恩虽吃遍天下,但他酷爱下厨。作为资深煮夫的他建议食客学习烹饪,在采买、做饭、研读食谱的过程中懂得分辨食材,才能对外食有所理解和感悟。进厨房首先置办炊具,所谓差生文具多,新手最忌讳买一堆看上去精致但不知怎么用的“废物”,事实上居家烹饪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厨具,大多时候只用顺手的那几样,其他都会闲置。如果是新手的话,考恩推荐简易厨具试水,后续再根据经常做的拿手菜和烹饪习惯入手更专业的家伙事儿,最适化搜寻(optimal  search)之后再精准投资一个更耐用的,避免浪费。

菜谱基础,烹调就不基础。佐料、食材删繁就简、反复实验方能合槽自己的口味。适当请亲朋好友做客品尝,在听取意见后做出改良,对精进厨艺大有裨益。手残党全程靠网络和科技就能逆袭,线上购买食材,微波炉、空气炸锅是“邪修”做饭的救命稻草,那味道不亚于餐厅。于吃主而言,对美食的投资从来都不是视觉溢价的买卖,摒弃掉浮华,味蕾见本味,盘中见真知,这是自己下了厨才悟得出的真理。

吃在异乡开盲盒,

不如结交当地土著

考恩是地道的美国人,但他超爱异国料理,喜欢集市上充满烟火气的小吃摊、大排档和路边苍蝇馆儿。考恩喜欢吃烧烤,从食材搭配到酱料配方,总能吃出花样来,朴实热闹,屡试不爽。美食家出门在外总能有意外的“彩蛋”,有的卖相一般,浅尝普通,回味上头。有时探店前只想随便吃点填饱肚子,没想到一口下去“原地封神”。

“得克萨斯州最好的烧烤厨子,是技术高超的应用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首府阿尔伯克基的餐车式简餐厅,可以吃到令你如痴如狂的辣肉酱;在意大利最少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地区——西西里——照样拥有一些欧洲最好也最便宜的食物;新西兰的炸鱼和薯条店,提供的是优质海鲜,虽然他们只收你不到10美元。”还有日本居酒屋里的迷你火锅、各式串烧,新加坡街头混合着中式豆瓣酱、马来辣椒、印度香料和西式番茄酱的小吃,突显出多元文化的融合……

然而并非每一餐都吃得心满意足,法国高档餐厅和平价美食两极分化严重,各有利弊。如果开盲盒失败,旅馆提供的早餐可能会是一天当中最好的一餐了。事先不做功课,进店直接问服务员店里的招牌菜,大概率会收获到菜单上利润最高的那道或是当天厨房准备好食材的,不如点一道口味熟悉的菜,比较一下便知店里厨艺如何,顺便提升一下食物鉴赏力。

想要吃得好,社交要派得上用场。考恩外出吃饭从不跟风,在他看来,“……饮食是一种社会经验。人们不仅关心营养、卡路里和味觉,也会寻找适合他们的社会环境。这是你破解餐厅‘密码’的第一步。”经济学不只关心劳动成本、资金成本和租金是否合理,行为经济学派将人类的行为视为考量对象。就算看遍美食导览,也未必没有认知盲区。因此放下理性,融入社交,寻找能吃得到一起的美食搭子,上网搜索业界口碑也不错,但也要对别人的评价有所甄别。

陌生城市初来乍到,找当地土著带路能避开很多坑,像一些老字号的家常菜,花不了多少钱还能吃到当地独具特色的天花板美食,而且有些私家菜馆开在隐蔽的位置,需要熟人带路。街头市集餐车的小吃不见得比其他餐馆的口感差,但卫生状况堪忧,不过出门在外重在体验。考恩吃大餐之前都要吃点零食、点心作为缓冲,这样就不必饥不择食,就像不能饿着肚子逛超市是一个道理,眼大肚子小。

在美国,中餐厅数目是麦当劳店的三倍还多。亚洲人的很多种社交关系即是围绕着饮食展开的,关于吃的话题永远有的聊。考恩喜欢中国餐馆的氛围,老主顾和老板、伙计之间的沟通和家人一样随意不客气,这种相互之间的信赖,即是一个店的活招牌。旅行觅食犹如探险,经由美味与当地文化产生联结并留下美好回忆。当全球人口即将飙升至90亿大关,农业革命迫在眉睫。大众不只为吃顿饱饭,更是急需一场颠覆认知的美食觉醒革命。从超市货架到餐桌美学,从外卖点单到厨房革命,是时候重构人类与食物的亲密关系了,解决温饱只是入门,吃出创意才是王道。

 

 

链接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9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