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工作日志11.21
观《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学习心得
观摩教研共同体中关喜鹊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质课后,我收获颇丰,对古诗教学的创新路径与核心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关老师的课堂以“情境沉浸式”教学为亮点,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翻译+情感说教”的模式。她结合西湖晴雨实景图、动态水墨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画面差异,再通过分组朗读对比,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动词“潋滟”“空蒙”的精妙,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意境。这种“以景带文、以读悟情”的方式,真正落实了“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
课堂设计更注重“文化根脉的渗透”,而非单纯的诗句解析。关老师从苏轼任职杭州的背景切入,简要补充诗人与西湖的渊源,再通过“为何用‘西子’喻西湖”的追问,引导学生联系“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典故,理解诗人对西湖自然之美的极致赞美,以及背后豁达的审美情趣。这种“知人论世+典故勾连”的设计,让古诗教学超越文本本身,延伸至文化内涵的层面,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结。
此外,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令人印象深刻。关老师没有采用泛泛的提问,而是设计了“给西湖晴雨图配诗批注”“化身小导游解说诗句”等实操任务,让学生在输出中深化理解。同时,她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精准且有引导性,如学生读出“晴雨皆美”时,她顺势追问“从哪个词能看出诗人的偏爱?”,层层递进推动思维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架起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未来教学中,我将借鉴关老师的情境创设方法,结合多媒体资源与实践任务,让古诗教学更具趣味性与深度;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自然融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真正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课堂环节亮点的详细清单,方便后续教学参考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