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从田间地头到戏曲舞台:黄梅戏的婉转戏腔从不过时,年轻人也爱听!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前几天,歌手周深在合肥体育中心“深深的”演唱会上,演唱经典黄梅戏剧目《天仙配》和《女驸马》。

音乐响起,气氛活跃,上万人共同大合唱,勾起了大家血液中熟悉的文脉记忆。

时光留印记,非遗续华章。

今日,让我们来聚焦黄梅戏,品读它的历史余韵与鲜活的生命力。

1.乡间小戏走出来的传奇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可追溯至唐代,原名黄梅调、采茶戏。

黄梅戏最初的形式,是用山歌、茶歌等方式演唱,大家在田间山头,种田、采茶期间自娱自乐。

闲暇之时,也会有人组织团队,一起在庙会和年节时进行演出,最初的黄梅调并不为盈利而生。

湖北黄梅县紧邻长江一带,时常发生洪涝灾害。

清末时期,黄梅县的灾民为了生存,辗转来到安徽边境地区,把黄梅调也带到了安徽。

黄梅调在安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融合当地戏曲,渐渐演变成今日的黄梅戏,成为安徽的文化符号。

黄梅戏从一人的独角戏到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发展起来,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是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他四种分别为京剧、越剧、评剧、豫剧)。

2006年,黄梅戏成为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共同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

2.黄梅戏经典剧目

(1)《天仙配》:此为最具知名度的作品,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

它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主要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和董永成亲,后来被玉帝拆散,夫妻分离的爱情故事。

剧目中有一段传唱度很高的戏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表达了二人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期待。

(2)《女驸马》:讲述冯素珍为救夫婿,冒名应试成为女状元,历经万难,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

经典戏文:“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3)《罗帕记》:讲述王姓举人娶了陈尚书爱女陈赛金为妻,因管家作祟,误会陈赛金而休妻,后误会解除,与妻儿团聚的故事。

《罗帕记》《天仙配》和《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

(4)《夫妻观灯》:讲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夜,市郊农民夫妻进城赏灯的故事。

(5)《牛郎织女》:取材神话传说,讲述牛郎和织女暗生情愫,被王母阻挠,用一道银河让二人分离,每年七月初七才能鹊桥相会的故事。

(6)《打猪草》:传统花腔小戏,又名《偷笋》、《扳竹笋》。

故事讲述村姑陶金花打猪草,无意中折断了几根竹笋,被金小毛误以为她“偷笋”。两人争吵中发现是误会一场,原谅彼此,还成了朋友。

(7)《纺棉纱》:又名《卖线纱》《纺线纱》,传统花腔小戏。讲述卖纱的妇人蔡氏和买纱者陈百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趣事。

黄梅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当代百姓的情感生活,影响深远。

如今时代发展,黄梅戏剧团生存日益艰难,导致黄梅戏在流行区域开始萎缩。

从入围非遗项目,政府和社会机构关心与扶植,再到周深、刘宇宁等歌手传唱,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唤醒我们对黄梅戏的记忆。

戏起戏落之间,是文化的沉淀,是匠心的坚守。

用关注为非遗续航,用创新为传统赋能。

希望黄梅戏在新时代能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经典永流传。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89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