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农夫

金币农夫

这份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庞大中老年群体沉迷于刷微短剧赚取虚拟金币的社会现象,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愿参与的“数字劳动”模式。这些老年用户被称为“金币农夫”,他们投入时间与注意力,换取平台发放的报酬,而平台则扮演了通过出售用户流量来获取高额利润的“大地主”角色。吸引老年人的关键驱动力并非金钱本身,而是通过这一行为获得的陪伴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以对抗退休后的孤独与失落。

(视频)

为赚几毛钱,中国上亿老人正在手机里“打零工”:你不知道的“金币农夫”真相

引言:一个普遍现象背后的深度解析

你或许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地划过,一集集短剧接连不断地播放。

他们到底在看什么,为什么如此着迷?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贪图那几毛钱的小便宜吗?真相远比这复杂。他们正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数字劳动”,扮演着一个我们多数人闻所未闻的角色——“金币农夫”。这是一种将娱乐、陪伴需求与微薄的物质回报巧妙结合的全新模式。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在中国超过10亿的短视频用户中,截至2024年12月,有6.62亿人观看微短剧,其中近三分之一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个庞大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

--------------------------------------------------------------------------------

核心发现一:他们不是在“薅羊毛”,而是在数字世界里“耕种”

首先需要明确,老年人并非单纯的观众。研究者将这些沉浸在金币世界里的老年人定义为“金币农夫”。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网络游戏,指代那些在游戏中专门刷金币换取真实货币的玩家。如今,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老年用户通过在短剧App上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来换取虚拟金币并提现,与平台构建了一种自愿参与下的松散有偿劳动关系。

这些App五花八门,从我们熟知的抖音、快手极速版,到许多人可能没听过的红果、蛋花、星芽短剧、河马剧场、悟空浏览器,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金币宇宙”。

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农耕”的比喻来清晰地拆解这个过程:

  • 土地: App平台,它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短剧和任务,是生产资料的供给方。
  • 耕种: 老年人投入自己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和注意力,去观看视频、点击广告、完成任务。
  • 收成: 劳动换来了平台支付的报酬——虚拟金币。
  • 出售: 通过提现功能,老人将虚拟的“收成”转化为了可以真实地在菜市场使用的钱。

这场“数字农耕”背后,是一套清晰且冷酷的商业逻辑。平台扮演了“大地主”的角色,它将老年人的注意力(即流量)打包卖给广告商,赚取丰厚的广告费,然后再从收入中分出一小部分,以“金币”的形式作为报酬分给这些辛勤劳作的“农夫”。核心观点一针见血:在这些App里,如果你没有付费,那么你(的注意力)就是被销售的商品。

而这一切的开端,始于一场精心设计的“钓鱼游戏”。平台通过“天罗地网式的广告”在抖音、微信群等渠道无孔不入地触达老年人,再用一套“钓鱼式的奖励”机制将他们牢牢钩住。关键的第一步,是下载App后看一两个视频就能立刻提现0.3元。这个“秒到账”的体验至关重要,它迅速打破了老人的疑虑,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随后,平台会设计出五花八门、全面渗透生活的任务,模糊“娱乐”与“工作”的界限:不仅看视频能赚钱,还有“吃饭补贴”(饭点签到)、“睡觉补贴”(睡前打卡)、“走路赚钱”(授权读取步数)。这让老人感觉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将他们的整个日常都变成了为平台“耕种”的土地。

--------------------------------------------------------------------------------

核心发现二:驱动他们的不是钱,而是三种深层情感需求

既然是“劳动”,报酬却如此微薄,为什么老人们还乐此不疲?研究发现,金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赚取金币这个行为,老年人真正获得的,是远比金钱更重要的情感满足。

1. “数字陪伴感”:填补孤独的空白

多数受访老人表示,子女白天忙于工作,自己退休后生活出现大段空白。微短剧以其单集时长短(1-5分钟)、随时可看、自动连播等特性,完美适配了老人的碎片化时间,像一个永不打烊的故事会,有效缓解了孤独,提供了一种“数字陪伴”。

我一般看不完的时候就会截屏这一集,等到自己有时间闲下来了,再找出来这集接着看。

2. “零风险成就感”:重温节俭持家的快乐

对于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老一辈来说,“节俭持家”是刻在骨子里的价值观。微短剧“免费看+能赚钱”的模式,完美契合了这一心理。与投资等有风险的活动不同,每一次成功的提现都是一次纯粹的、不掺杂任何赔钱风险的正向激励。

电视上要钱,短剧免费还能提现。

3. “时代参与感”:证明“我还没有被淘汰”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自我无用感”的焦虑。而“刷剧赚钱”这个行为,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证明自我价值、跟上新科技的途径。这几毛钱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价值,它像一枚勋章,证明着:“看,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通过新科技自己赚钱。我没有被时代淘汰!”

--------------------------------------------------------------------------------

核心发现三:他们不是任人摆布的“小白”,而是精明的“反算法游击队员”

与老年用户在数字世界中被动、无助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他们并非任由技术摆布的“小白”,而是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反算法”游击战术。

战术一:“平台游牧”

他们深谙“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通过在多个有奖励机制的短剧App之间切换,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每个平台为吸引新用户而设置的初期高额奖励,而不是在单一平台上等待收益递减。

我就让子女给自己多下了几个软件,正好都有这个机制,自己就每天在各个短剧平台转换,把基本的金币拿到。

战术二:“冷处理”

很多老人发现了金币奖励“边际递减”的规律。他们的对策是主动控制使用时间。当感觉金币增长速度明显变慢时,就会果断关闭App。这种“若即若离”的战术,可能让App的算法误判他们是即将流失的用户,从而重置奖励机制以“挽留”他们。

--------------------------------------------------------------------------------

核心发现四:游戏的代价:正在被透支的健康与亲情

然而,这个“金币游戏”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当它从一种解药变成一种过度沉迷的“毒药”时,代价便开始显现。

健康的代价

研究发现,受访老人平均每天观看时长在3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超过5小时。这严重挤占了他们日常锻炼和休息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平台的“金币衰减机制”和“自动续播”功能,在无形中剥夺了老年人的时间自主权,将“娱乐”异化成了“劳动”。长时间盯着屏幕,也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肩颈问题等健康隐患。

某天因下雨,自己躺在床上看了一天短剧,结束时感觉头晕脑涨的。

亲情的代价与“数字弃养”

当老人将过多精力投入虚拟世界,与现实家庭的互动必然会减少。更值得警惕的是,一部分涉及婆媳矛盾等内容的微短剧,可能会强化老人的刻板印象,影响家庭关系。

一个更令人担忧的概念是“数字弃养”。许多子女虽然知道其中的危害,但出于“只要他们开心就好”的心态,选择了袖手旁观,并未真正关注到老人内心对真实陪伴的渴望。

--------------------------------------------------------------------------------

结语:当我们谈论“沉迷”时,我们应该看见什么?

将老年人沉迷刷短剧赚金币简单归结为“贪小便宜”,无疑忽略了背后深刻的现实。他们并非在与一个简单的App互动,而是身处于一个由顶尖产品经理和心理学家们,利用“即时反馈”和“随机奖励”等成熟技巧精心设计的“游戏”之中。

这些机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就连许多深谙其道的年轻人,也常常发现自己难以抵挡其温和而持续的诱惑。因此,与其简单地评判,不如尝试去理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金币”背后,承载着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对陪伴、成就和价值感的复杂寻求。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2789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