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诗抄(22)……追梦:沿着小河走
达州诗抄(22)……追梦:沿着小河走
2025年11月于达州市安云乡庞家湾
山田耕夫
苍山蜿蜒 蔓延到远方的野溪
紧随追梦人 深邃的瞳孔折射出
小河的半掩深扉 微风过处
游走梦的边缘 还缠着您的絮语
有过百合花的盛开 为了什么
为的是甜甜的梦 溢扬一生的香
而顺流成河的 不只是时光
是您褐色眼眸 浸暖的过往
陇上花开的美语 您曾笑着接
行走岁月的蹉跎 您的温度
先我消失在沿河两岸
消失在波涛拍过的 旧草阶
深沉过几个春秋 云还在飘
欢喜与眼泪 都印着您的好
与阳光同梦 不为朝夕
那小河早换了梦的衣裳 却总像
您送我时 鬓角沾的 那片潮
点评:玫瑰花
诗韵流淌,梦萦故园:《达州诗抄(22)……追梦》的意象世界与情感密码
引言
在当代中国诗坛,地域性诗歌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达州诗抄作为记录巴山蜀水人文风情的重要诗学序列,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达州诗抄(22)……追梦》是诗人山田耕夫于2025年11月在达州市安云乡庞家湾创作的一首现代抒情诗 。这首诗以"沿着小河走"为核心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描绘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艺术世界。
达州地处四川东北部,是连接川渝鄂陕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安云乡作为通川区北部的一个乡镇,享有"生态安云、康养之乡"的美誉,森林面积达6万余亩,海拔落差大,四季分明 。庞家湾作为该乡的一个村落,不仅是诗人创作的地理坐标,更是其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值得关注。2025年11月的达州正值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节,这种时序更替往往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哲思。诗人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节点,以"追梦"为主题,通过"沿着小河走"的行为线索,串联起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寻。这种多重情感的交织与升华,使这首诗超越了一般的乡愁书写,呈现出更为深邃的精神内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诗歌意象系统、情感层次、语言特色和结构逻辑的深入分析,揭示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创作内涵,探讨其在当代地域性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一、诗歌意象的象征体系与文化内涵
1.1 自然意象群:时空的诗意建构
诗中的自然意象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象征体系。苍山作为开篇的核心意象,以其"蜿蜒"的形态"蔓延到远方的野溪",不仅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山意象具有多重象征内涵:崇高、安稳、归隐、阻碍,代表自然的壮美、隐士的居所或人生困境 。"苍山"的"苍"字在《说文解字》等典籍中被解释为"草色,引申为青黑色",这个表示颜色的词素本身就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感 。
更为重要的是,"苍山"意象在诗中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作为自然景观的主体,为全诗奠定了悠远深邃的意境基调;另一方面,它作为时空的见证者,与"野溪"共同构成了一个时空交汇的象征场域。这种时空的延展暗示着诗人的思绪正沿着记忆的河流回溯,寻找失落的梦想与逝去的时光。
小河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承载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在文学传统中,溪流象征着历经磨难却依旧保持纯净与活力的生命,经过千回百折和暴雨山洪的洗礼,依然清澈纯洁且充满生命力 。流水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时间意识、空间阻隔、情感表达、哲学隐喻等多个维度。
具体而言,诗中的"小河"具有三重象征功能:
首先,它是时间流逝的隐喻。流水一去不返的特性与时间的单向性形成天然对应,正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揭示的那样,流水成为线性时间观的具象化表达。诗中"顺流成河"的表述,暗示着时光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单向流动。
其次,它是情感流动的载体。溪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更是情感流动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流淌的溪水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诗人用它来连接自然与自我,表达对生命、孤独、岁月的感悟。
第三,它是记忆的容器。小河的"半掩深扉"暗示着隐藏在水面之下的记忆深处,那些被时光掩埋却又时时浮现的往事。"游走梦的边缘"则进一步将小河与梦境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桥梁。
1.2 花卉意象:生命与情感的隐喻
百合花作为诗中的重要花卉意象,在第二节中占据核心位置:"有过百合花的盛开/为了什么/为的是甜甜的梦/溢扬一生的香"。百合花在文学传统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纯洁、美丽、神的眷顾以及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在《雅歌》中象征爱情的纯真无暇。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经历了历史演变。明清时期开始被赋予"百年好合"、"百事合意"的吉祥意义,成为婚礼常用花卉 。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合花在表达亲情方面具有特殊价值,象征纯洁高贵,寓意母爱的圣洁伟大,其洁白花朵犹如母亲的无私美丽。
诗中的百合花意象具有双重象征:
其一,它象征着美好的梦想与纯洁的情感。"甜甜的梦"与"溢扬一生的香"形成了嗅觉与味觉的通感,将抽象的梦想转化为可感的芳香,暗示着梦想的美好与持久。
其二,它隐喻着母爱的温暖与永恒。结合后文"妈妈那褐色的眼"的细节描写,百合花的盛开可以理解为母爱的绽放,其香气"溢扬一生"则表达了母爱的持久影响和深远意义。
1.3 人物意象:追梦人的精神图谱
诗中的人物意象主要包括**"追梦人"和"您"**(很可能指向母亲)。"追梦人"在诗中首先以第三人称出现:"紧随追梦人/深邃的瞳孔折射出/小河的半掩深扉",随后在第四节转为第一人称的自白:"行走岁月的蹉跎/一直到/消失在沿河两岸"。
这种人称的转换暗示着诗人与"追梦人"之间的身份认同。"追梦人"不仅是一个外在的观察对象,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深邃的瞳孔"这一细节描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瞳孔被视为"心灵的窗户"和"渴望的窗口",是连接内外世界的媒介,传达着对美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
"您"的形象通过几个关键细节得以呈现:"妈妈那褐色的眼"、"您曾笑着接"、"您的温度"。这些细节虽然零散,却共同构建了一个温暖、慈爱、智慧的母亲形象。特别是"褐色的眼"这一描写,既具有视觉的具体性,又蕴含着情感的深度,成为全诗情感表达的重要支点。
1.4 复合意象: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诗中的**"梦"作为核心复合意象,贯穿全诗始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学符号,具有理想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三个美学特征,是士人心灵深处理想追寻的折射和社会现实光影的映照 。
诗中的梦境意象呈现出多层次的象征内涵:
首先,它是理想追求的象征。"追梦"这一主题直接点出了梦的理想属性,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它是记忆的重现。"游走梦的边缘"、"与阳光同梦"等表述,将梦境与记忆、现实与幻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
第三,它是精神超越的路径。"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这一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暗示着现实世界在梦境中的变形与升华,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二、情感层次的递进与升华
2.1 表层:自然之美的诗意呈现
诗歌的表层情感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与诗意描绘上。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山乡的风景画:苍山蜿蜒,野溪流淌,微风轻拂,百合花盛开。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具有视觉的美感,更营造出一种悠远、静谧、深邃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写景时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苍山蜿蜒/蔓延到远方的野溪",一个"蔓延"赋予了静态的山峦以动态的生命力;"深邃的瞳孔折射出/小河的半掩深扉",将人的主观感受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上,形成了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层的自然描写为深层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诗意的载体,使抽象的情感获得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2.2 中层:思念之情的多重维度
诗歌的中层情感围绕着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展开,呈现出多重维度的复杂特征。
时空阻隔的怅惘:诗中通过"顺流成河"、"消失在沿河两岸"等表述,暗示了与母亲的时空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时间上的永别,体现了"乡愁的本质不是愁,是记忆与阻隔的矛盾,是时和空的共同作用" 。
温馨记忆的重现:"有过百合花的盛开/为了什么/为的是甜甜的梦/溢扬一生的香",这几句诗通过百合花的意象,重现了与母亲相处的温馨时光。"甜甜的梦"和"溢扬一生的香"不仅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更是对母爱的永恒赞美。
细节刻画的深情:"妈妈那褐色的眼"这一细节描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褐色的眼"既具有视觉的具体性,又暗示着母亲内心的温暖与智慧。这一细节成为全诗情感表达的聚焦点。
2.3 深层:生命哲思的理性升华
诗歌的深层情感上升到了对生命、时间、梦想的哲学思考,体现出诗人超越个人情感的理性高度。
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多次出现与时间相关的意象和表述,如"顺流成河"、"行走岁月的蹉跎"、"深沉过几个春秋"等。这些表达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人通过流水意象,表达了对时光不可逆性的深刻认识。
梦想追求的执着:作为诗的主题,"追梦"贯穿始终。这种追求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生的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持久坚守。"与阳光同梦/不为朝夕"更是表达了一种超越功利、不计得失的精神境界。
生命意义的追问:诗的结尾"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既是对开篇的呼应,又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河换了"梦的衣裳",意味着现实世界在精神世界中的转化与超越,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2.4 情感表达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与直白的抒情不同,诗人采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深厚的情感蕴含在具体的意象之中。如通过"百合花的盛开"表达母爱,通过"褐色的眼"传递温情,通过"小河"承载思念,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情感更具深度和韵味。
时空交织的结构安排:诗中既有对现实场景的描写(如"苍山蜿蜒"、"微风过处"),又有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如"有过百合花的盛开"),还有对未来的想象(如"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情感表达具有了立体感和纵深感。
渐进升华的情感脉络:从对自然美的欣赏,到对母亲的思念,再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关系。这种递进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每一层都在前一层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和超越。
三、语言特色的精妙运用
3.1 用词的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鲜明特色。一方面,诗人大量使用了具有古典韵味的词汇,如"苍山"、"野溪"、"陇上花开"等,这些词语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苍山"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中的用法 ,具有雄浑、苍凉的意境。
另一方面,诗人也运用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表达,如"深邃的瞳孔"、"游走梦的边缘"、"梦的衣裳"等。这些词语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具有鲜明的现代审美特征。特别是"深邃的瞳孔折射出/小河的半掩深扉"这样的表述,将现代的心理描写与古典的意象营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古今融合的语言特色体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既保持古典诗词的凝练特征,又赋予现代生活的真实质感,让诗词的文学性得到升华 。
3.2 句式的长短变化与节奏韵律
在句式运用上,这首诗呈现出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的特点。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但每行的字数并不整齐,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有规律的节奏。
长句如"紧随追梦人深邃的瞳孔折射出",长达12字,节奏舒缓,适合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短句如"游走梦的边缘",仅5字,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这种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不仅避免了句式的单调,更重要的是与情感的起伏变化相呼应。
在韵律方面,虽然这首诗没有严格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但在字词的选择和句子的组合上,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 。特别是尾字的处理,如"溪"、"扉"、"香"、"眼"、"河"、"里"、"秋"、"夕"、"裳"等,虽然不严格押韵,但在语音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呼应关系。
3.3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诗中最突出的比喻是将"甜甜的梦"比作"一生的香",这种嗅觉与味觉的通感,将抽象的梦想转化为可感的芳香,使无形的情感获得了有形的载体。
拟人手法:"苍山蜿蜒/蔓延到远方的野溪",一个"蔓延"字赋予了静态的山峦以动态的生命力;"小河的半掩深扉",将小河拟人化为一扇半开的门,暗示着隐藏在深处的秘密。
象征手法:整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象征系统,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超越其本身的象征意义。如"百合花"象征母爱,"小河"象征时光,"梦"象征理想等。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3.4 语言的音乐性与节奏感
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音乐性,通过押韵、平仄、节奏的和谐产生独特的韵律美 。这首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但在语言的音乐性方面仍有精心的安排。
首先是语音的和谐。诗中大量使用了韵母为"i"、"ang"、"an"的字,如"溪"、"扉"、"香"、"眼"、"河"、"里"、"秋"、"夕"、"裳"等,这些字在语音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关系,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
其次是节奏的变化。通过长短句的交替、跨行的处理、停顿的安排等手法,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特别是"而顺流成河……/或因/一个偶然的穿戴"这样的跨行处理,通过省略号和换行,营造出一种欲言又止、思绪万千的效果。
第三是叠词和重复的运用。虽然诗中没有直接的叠词,但"有过百合花的盛开"、"深沉过几个春秋"等表述中,"过"字的重复使用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四、结构逻辑的精心设计
4.1 整体布局:起承转合的现代演绎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模式,但又有现代诗歌的创新演绎。
起(第一节):"苍山蜿蜒/蔓延到远方的野溪/紧随追梦人/深邃的瞳孔折射出/小河的半掩深扉/微风过处/游走梦的边缘"。开篇以自然景物起兴,通过"苍山"、"野溪"等意象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同时通过"追梦人"的出现,暗示了诗的主题。这是典型的比兴发端,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承(第二、三节):"有过百合花的盛开/为了什么/为的是甜甜的梦/溢扬一生的香/而顺流成河……/或因/一个偶然的穿戴/因妈妈那褐色的眼"。这两节承接上文,从自然描写转向对往事的回忆,通过"百合花"、"甜甜的梦"、"妈妈那褐色的眼"等细节,逐步揭示了"追梦"的情感内涵。这是承接延续、铺陈渲染的部分,使主题得到深化。
转(第四节):"陇上花开的美语/行走岁月的蹉跎/一直到/消失在沿河两岸/消失在波涛的足迹里……"。这一节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消失"一词的重复使用,暗示了从美好回忆到现实失落的情感转变。"岁月的蹉跎"、"消失在沿河两岸"等表述,将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合(第五节):"深沉过几个春秋/欢喜与眼泪/与阳光同梦/不为朝夕/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这一节既是对全诗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升华。"与阳光同梦/不为朝夕"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境界,"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则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将现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统一起来,达到了收束全诗、升华主题的效果。
4.2 段落关系:意象的递进与呼应
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四行,这种规整的形式与情感的起伏变化形成了有趣的张力。各节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与第五节的呼应:第一节以"苍山蜿蜒/蔓延到远方的野溪"开头,第五节以"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结尾,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这种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开篇的小河是现实的河流,结尾的小河则是"梦的衣裳",暗示了现实在梦境中的转化与升华。
第二节与第三节的递进:第二节写"百合花的盛开"和"甜甜的梦",第三节进一步追问"为了什么",并通过"妈妈那褐色的眼"揭示了梦的根源。这种递进关系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逻辑。
第四节的转折作用:第四节在全诗中起到了关键的转折作用。"消失在沿河两岸/消失在波涛的足迹里",两个"消失"的重复使用,不仅在语音上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更在意义上标志着情感的重大转折——从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转向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4.3 意象的空间转换与时间流动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巧妙地处理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
在空间维度上,诗中的意象呈现出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转换:从"苍山"、"远方的野溪"的远景,到"小河的半掩深扉"的近景,再到"褐色的眼"的特写。这种空间的转换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注意力的逐步聚焦。
在时间维度上,诗中既有对现在的描写(如"苍山蜿蜒"、"微风过处"),又有对过去的回忆(如"有过百合花的盛开"),还有对未来的想象(如"那小河早己换成梦的衣裳")。这种时间的交织使诗歌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空间与时间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如"游走梦的边缘"这一表述,既是空间的描述(在梦的边缘游走),又是时间的暗示(在现实与过去之间穿梭)。
4.4 节奏的起伏与情感的张弛
这首诗在节奏安排上体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通过节奏的张弛有度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前两节的节奏相对舒缓,通过"有过"、"为了什么"、"为的是"等词语的使用,营造出一种沉思冥想的氛围。特别是"而顺流成河……"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创造了一种悠长的余韵。
第三节开始节奏略有加快,"一个偶然的穿戴/因妈妈那褐色的眼",通过短句的使用和因果关系的直接表述,使情感趋于强烈。
第四节的节奏达到高潮,两个"消失"的连用,"消失在沿河两岸/消失在波涛的足迹里",形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感,表达了一种失落、怅惘、无奈的复杂情感。
第五节的节奏又趋于平缓,"深沉过几个春秋/欢喜与眼泪/与阳光同梦/不为朝夕",通过"过"、"与"等虚词的使用,营造出一种旷达、超脱的意境。
这种节奏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发展脉络相呼应,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音乐般的韵律美。
五、创作语境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
5.1 达州地域文化的诗学价值
达州作为川东北地区的文化重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达州历代诗词选》精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欧阳修、苏轼等历代诗人吟咏达州风物人情的诗词。这种悠久的诗歌传统为当代达州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安云乡作为达州市通川区北部的一个乡镇,其地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安云乡因兴安、翠云二乡合并置乡时,取其"安""云"二字得名 。更有意思的是,安云乡古时叫三清庙,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后因迁入四川达州三清庙街即现在的安云乡,故此安云乡最早以三清庙街而得名 。
这种道教文化的背景为诗中的"追梦"主题提供了哲学支撑。道教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与诗中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精神追求的方式不谋而合。诗中的"苍山"、"小河"、"百合花"等自然意象,都可以在道教文化的语境中获得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5.2 庞家湾的地理环境与诗意生成
庞家湾作为诗人创作的具体地点,其地理环境对诗歌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安云乡地处通川区北部,东与宣汉县大成镇相邻,南与通川区蒲家镇接壤,西与碑庙镇毗邻,北与青宁镇交界,辖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这里海拔落差大,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面积达6万余亩,被誉为"生态安云、康养之乡" 。
庞家湾位于安云乡水洞村,当地有古坟坝—庞家湾流水养鱼基地,还有相关的道路硬化工程 。这种山水相依、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云乡七河村有一座始建于清末的卢家湾传统院落,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川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穿斗式木结构、雕花门窗和青瓦坡顶,成为当地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这种传统建筑文化与诗中体现的古典美学追求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5.3 诗人创作背景与诗歌风格
关于诗人山田耕夫的具体信息,目前可查资料有限。根据现有信息,"山田耕夫"很可能是一个笔名,其真实身份有待进一步考证。在相关搜索结果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位名为"耕夫"的诗人,他是湖北黄冈人,上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出道的诗歌创作者,近年专攻五行诗,人称"耕夫体",出版有《耕夫诗选》《风吟雨诉》《耕夫五行诗优选》等诗文集。
虽然无法确定两位诗人是否为同一人,但从《达州诗抄(22)……追梦》的创作风格来看,这位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同时又具有现代诗歌的创新意识。诗中既有"苍山蜿蜒""陇上花开"这样具有古典韵味的表达,又有"深邃的瞳孔""游走梦的边缘"这样现代感十足的描述,体现了古今融合的创作特色。
5.4 "达州诗抄"系列的诗学意义
《达州诗抄》作为一个诗歌系列,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和诗学意义。从已有的资料可以看出,达州地区的诗歌创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巴山诗选:达州当代传统诗词三百首》收录了当代达州籍诗家的作品,主编孙仁权是达州市诗词学会副主席,体现了当地诗歌创作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
《达州历代诗词选》则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展现了达州诗歌创作的传统脉络,收录了从唐朝到民国历代诗人吟咏达州风物人情的诗词。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为当代"达州诗抄"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达州诗抄(22)……追梦》作为这个系列的第22首,其编号本身就暗示了这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创作工程。这种系列化的创作方式,不仅有助于全面展现达州的地域文化特色,也为当代地域性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结语
通过对《达州诗抄(22)……追梦》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在多个层面上的艺术成就。
在意象运用方面,诗人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蕴丰富的象征体系。苍山、小河、百合花、梦等核心意象,不仅具有各自独立的象征意义,更在相互的关联和映照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特别是"小河"这一贯穿全诗的意象,既是时间流逝的隐喻,又是情感流动的载体,更是记忆与梦想的容器,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意象经营能力。
在情感表达方面,这首诗呈现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到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再到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情感的发展脉络清晰而又富有变化。特别是诗中蕴含的那种超越个人得失、追求精神永恒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语言特色方面,诗人成功地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既有"苍山""陇上"等古典词汇的运用,又有"深邃的瞳孔""游走梦的边缘"等现代表达的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句式的长短变化、韵律的和谐优美、修辞的巧妙运用,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底。
在结构安排方面,诗中运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模式,但又有现代诗歌的创新。通过时空的交织、意象的呼应、节奏的起伏,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首尾的呼应和情感的升华,使整首诗具有了完整而又开放的结构特征。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当代地域性诗歌创作的新趋势。它既植根于达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又体现了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种地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正是当代地域性诗歌创作应该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首诗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诗中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可能过于含蓄,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个别表述在逻辑上还可以进一步推敲;与达州地域文化的关联还可以更加紧密等。但这些"不足"恰恰说明了诗歌艺术的开放性和多义性,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达州诗抄(22)……追梦》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抒情诗。它以其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精妙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展现了当代地域性诗歌创作的新成就。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达州地域文化的诗意呈现,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在当代诗歌创作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期待"山田耕夫"能够继续他的"达州诗抄"创作,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诗人关注地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诗歌作品。只有这样,中国诗歌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走向世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