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自适与提升——农村戏场观众素质观察记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宏大叙事下,农村戏台依然是一方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空间。它不仅是戏曲艺术的展演地,更是基层社会生态的微缩镜。近日,通过深入观察,我们对戏场观众构成的变迁及其引发的素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
一、 现象剖析:戏场观众的三重镜像
其一:为何70岁以上老人是“基本盘”?——经济与时间的双重逻辑
观察发现,农村戏场的忠实观众,70岁以上的长者占据了绝对主流。这一现象背后,是农村年龄结构与经济生活的现实逻辑。60至69岁的“年轻老人”,大多仍具备劳动能力,或忙于田间种植,或仍在打工市场中寻找机会,他们的时间被生产活动所占据,难以成为日场戏曲的稳定观众。而70岁以上的老人,则基本退出高强度生产领域,拥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戏台之于他们,不仅是文化娱乐,更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他们构成了戏场最稳定、最核心的“基本盘”。
其二:本地圈子的“显性化”——从文化认同到权力博弈
以往,本地戏迷是一个松散、隐形的群体。如今,随着交流的便捷(如微信群的建立),这一群体正迅速从“隐形”走向“显性”,形成了具有明确自我认同的“圈子”。这个圈子的初衷纯粹而温暖:为本镇本村的老戏迷服务,互通演出信息,共享观戏乐趣。然而,圈子一旦形成,便自然催生了组织者和话语权,即所谓的“头儿”。“头儿”的出现,在高效组织的同时,也带来了喜忧参半的后果:“喜”在能更有效地凝聚需求,与戏班沟通;“忧”在可能形成文化上的“领地意识”,在占座、互动等方面表现出排外倾向,使戏场的公共性受到挑战。
其三:外县市观众的流动——“他者”的闯入与弱者地位的凸现
交通的便利使得戏迷的流动范围扩大,外县市的观众慕名而来,为本地戏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这群“外来者”在本地已成型的圈子面前,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因人生地不熟,在获取信息、占据观戏佳位等方面处于劣势,其文化需求容易被忽视。这种“弱者地位”的凸现,不仅是空间上的拥挤,更是文化权利上的不对等,考验着一个地方的包容度。

二、 解决路径:柔性与刚性的结合
面对以上现象,单纯的说教或放任自流都不可取,必须采取“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柔性路径:倡导文化自觉与社群共治
1. 促进本地圈子间的自我调适: 引导本地戏迷圈子进行内部反思,重申“以戏会友”的初心。鼓励他们从“戏场的主人”转变为“热情的文化东道主”,主动向外地观众介绍剧情、分享趣闻,营造“天下戏迷是一家”的友好氛围。
2. 构建包容与谦让的观戏礼仪: 在戏迷群体中,大力倡导“包容与谦让”的观戏公德。本地圈子与外县市圈子之间,应相互理解、彼此礼让。对于好的座位,可以建立一种轮换或共享机制,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能获得良好的观演体验。
刚性路径:强化基层治理与规则保障
1. 乡镇街的主动作为: 基层政府不应缺席。可通过文化站、村委会等组织,在重大演出期间设立“戏场文明引导员”,协助维持秩序,调解小摩擦。同时,可以投资改善戏场硬件设施,如增加座椅、设置清晰的指引标识,从物理空间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2. 治安部门的底线管理: 对于因占座、口角等引发的激烈冲突,治安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介入,依法处置,树立规则的权威。这并非为了压制文化热情,而是为了划定行为的红线,确保所有观众的人身安全与基本权益,守护戏场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秩序。

结语
农村戏场的喧嚣与秩序,是观察乡风文明的一扇窗口。观众素质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关于文化自适与公共理性的漫长修行。当柔性的文化自觉与刚性的规则管理相辅相成,当本地的温情与对外来的包容得以平衡,这方小小的戏台,才能不仅唱响古老的腔调,更能演绎出新时代农村和谐、文明、开放的动人篇章。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