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烽烟——烽火三国(115)
百年烽烟——烽火三国(115)
话说公元240年,对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来说,可真是个多事之秋。话说这一年春天,蜀汉那边可愁坏了。越巂郡(今四川西昌一带)的少数民族又造反了!这可不是第一次了,之前造反的蛮夷连太守都给杀了,吓得后来的太守都不敢去郡里办公,只能躲在八百里外的安定县遥控指挥。
这时候,蜀汉后主刘禅一拍脑门:"得派个狠人去!"于是巴西郡的张嶷就走马上任了。这位张太守可不简单,他到了地方后玩起了"胡萝卜加大棒":对归顺的好言相劝,对顽固分子直接开打。这一招果然奏效,蛮夷们纷纷表示"惹不起惹不起",乖乖臣服。张嶷这才敢把办公地点搬回原来的郡治,结束了蜀汉官员"远程办公"的尴尬局面。
转眼到了冬天,东吴这边闹起了饥荒。可谁能想到,饿着肚子的孙权却打起了魏国的主意!241年春天,零陵太守殷札给孙权出了个大计划:"陛下啊,现在曹魏那边小皇帝当家,正是好机会!咱们应该兵分六路:益州军打陇右,诸葛瑾、朱然攻襄阳,陆逊、朱桓打寿春,您亲自带兵走淮阳...这样魏国肯定首尾不能相顾!"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殷札的战略眼光。他这计划要是真实施,说不定三国历史就得改写了。可惜孙权觉得太冒险,只派了几路人马小打小闹:全琮打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打柤中(今湖北南漳县)。
魏国这边也不含糊。四月,王凌和孙礼在芍陂(今安徽寿县南部)把全琮打得落花流水。樊城那边更精彩:胡质带着轻骑兵来救援,别人都说"敌人太多别去送死",胡质却说:"樊城兵少城矮,咱们不去支援就完蛋了!"结果他这一冲,还真把吴军给镇住了,樊城守军士气大振。
这时候,魏国太傅司马懿发话了:"柤中十万百姓泡在水里,樊城被围几个月,这事不能不管!"六月,司马懿亲自带兵救援。吴军一听"司马懿来了",连夜就溜了。司马懿追到三州口,缴获大批物资凯旋而归。
就在这节骨眼上,东吴接连遭遇打击。五月,太子孙登去世,这对孙权打击可不小。紧接着闰月,大将军诸葛瑾也走了。孙权只好让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融继承爵位,驻守公安。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诸葛瑾这个人。作为诸葛亮的亲哥哥,他在东吴混得风生水起,是孙权的左膀右臂。他这一死,东吴少了个能调和各方矛盾的重臣,也为日后诸葛恪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公元241年这场大战,表面上看魏国占了上风,但实际上三国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孙权错失了一次绝佳机会,而司马懿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蜀汉这边,虽然平定了南中叛乱,但北伐依旧遥遥无期。
公元242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持续了二十余年。魏蜀吴三方都在积极调整战略,试图打破僵局。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让我们一一道来。
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在思考北伐的新策略。他敏锐地发现,诸葛亮屡次出兵秦川(即祁山方向),虽然声势浩大,但每次都因"道险运粮难"而功败垂成。这位大司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新方案——改走水路!
蒋琬的计划是打造一支水军,沿汉水、沔水东下,直取魏国的魏兴(今陕西安康)、上庸(今湖北竹山)二郡。这个想法确实很有创意,要知道蜀汉向来以山地作战见长,现在突然要发展水军,着实让人意外。
可惜天不遂人愿,蒋琬的老毛病又犯了,计划不得不搁置。蜀汉朝野对此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方案太冒险:"万一打不赢,退路都没有啊!"刘禅也坐不住了,派费祎、姜维等人去劝说蒋琬。
蒋琬不愧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很快调整了策略,给刘禅上了一道奏章:"陛下,魏国现在地大物博,硬碰硬不是办法。咱们应该和东吴配合,慢慢蚕食魏国。不过东吴那边总是掉链子..."说到这里,蒋琬话锋一转,"不如这样:凉州那边的羌胡部落一直心向蜀汉,咱们派姜维去经营凉州。我在涪城(今四川绵阳)坐镇支援,这里水陆交通便利,随时可以策应。"
刘禅欣然同意,于是姜维开始了他在凉州的经营。这个决定影响深远,不仅为蜀汉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也为日后姜维的九伐中原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魏国也在积极备战。朝廷想在扬州、豫州之间搞大规模屯田,派尚书郎邓艾去考察。这位后来灭蜀的名将果然眼光独到,他考察后提出了一个系统方案:
"当年太祖(曹操)靠屯田起家,现在咱们也该在淮南搞起来。陈县、蔡县一带土地肥沃,可以安排五万人屯田,四万人种地,一万人轮休。再修些水利工程,既能灌溉又能运输。这样六七年就能攒够十万大军五年的口粮!"
司马懿听后连连点头。这一年,魏国开始修建广漕渠。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太英明了,每当东南有战事,魏军就能顺流而下,粮草供应再也不是问题。邓艾也因此崭露头角,为他日后在淮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东吴这边,孙权正在为继承人问题头疼。242年正月,他正式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大赦天下。可没过多久,他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而且待遇"与和无殊",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老臣是仪看不下去了,多次上书劝谏:"大王啊,鲁王虽然优秀,但总得有个尊卑次序吧?"孙权全当耳旁风。这个决定可闯了大祸,为日后的"二宫之争"埋下了祸根。要知道,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下,这种模糊的态度最容易引发权力斗争。
这一年还发生了不少值得一说的事,名士管宁去世。这位与华歆"割席断交"的高士,一生坚守节操,连敌对的魏蜀吴三方都对他敬佩有加。蜀汉姜维从汉中移驻涪城(今四川绵阳市东),开始接手蒋琬的军事部署。东吴派聂友、陆凯远征海南的儋耳(今海南儋州市)、珠崖(今海南琼山市),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南海诸岛的早期经略。魏国老将满宠去世,蒋济接任太尉。满宠的离世标志着曹操时代的老将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回望公元240年至242年,我们会发现这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蜀汉从诸葛亮时代的全面北伐,转向蒋琬-姜维时代的西线经营。魏国开始重点经营淮南,为日后灭吴做准备。东吴的继承问题开始显现,为日后内乱埋下隐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艾的屯田建议。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农业政策,会在二十年后发挥巨大作用——正是依靠淮南屯田积累的粮草,魏国才能最终灭掉东吴。
历史总是这样,看似平常,往往孕育着巨大的变局。蜀汉在调整战略,魏国在积蓄力量,东吴在酝酿内乱。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回望,不禁要感叹:三国鼎立的平衡,就是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一点一点被打破的。
地名注释:
凉州(今山西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一带)
扬州(今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南部)
豫州(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要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