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哲学之美
春秋战国以来,对中国的文人来说,“隐于山林”和“入仕为官”一直都是彼此对立的。
所以,很多中国文人都必须在“隐于山林”与“入仕为官”之间做出选择(要么“隐居”,要么“入仕”,比如,陶渊明就选择了隐居山林,并因此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直到唐代王维的出现。他做出了一个并不相同的选择——在城市附近建造园林。
这样,将园林之门推开走出去时,他就实现了进入仕途,也就是“入世”;当走回园林时,他就又开始享受园林与生活之美了,即“隐于山林”,也就是“出世”。
因此,王维不需要再像陶渊明那样彻底地隐于山林,也不必再像大多数人那样永远地生活在世俗之中。
这就是王维对于“出世”和“入世”的解决之道,他并未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此进退自如、行于中道。
后来,白居易也在洛阳城外建了自己的园林,实现了“进退自如”,还写下以下诗句:“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自此,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人一直无法解决的“仕”与“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就是中国园林教给我的重要人生哲学——并非所有选择都得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还有一种选择叫进退自如、行于中道。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