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游记 写作实践

一、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温馨提示:①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②运用感官描写、修辞、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特写镜头、动静结合等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景物的特征。③运用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或将现实与历史结合,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感受,写出独特体验。即:①顺序清楚,多个角度;②多种手法,描写细致;③融入感受,体验独特。

示例:欣赏一段美文,进一步学习如何描写景物,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西山的秋天

西山的秋天是美丽的。①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站在半山腰,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②远望田野,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照射下黄得发亮。风吹过,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煞是好看。③近看俊俏秀气的山峰,满山的橘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诱人的橘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一口。④俯瞰西山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经枯萎变黄,恰似给山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红叶此时最为惹眼,它充满激情和活力,火红火红的,好像要燃烧起来,真可谓锦上添花。⑤弯曲的小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色的傲霜秋菊,更为西山增添了一丝隐士的高洁气质。⑥

赏析:①句点明描写对象及特点。②句以半山腰为立足点,后文以“仰望”“远望”“近看”“俯瞰”多角度描写西山秋天的美景,条理清晰。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谷成熟的景象。④句写作者看到诱人的橘子时的感受,写出了作者独特的体验。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山坡上的草、红叶装扮了秋天的西山,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写出独特的体验。⑥句写细看之美景。

结构安排:

游记主要是描述游览者的见闻感受。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将自然风光和游览观感有机结合。

《壶口瀑布》游踪:雨季的壶口瀑布:站在河滩上。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游踪:第一天,草坝子的营地—在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于冰窟—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小结:根据游踪安排写作顺序游踪不同:《壶口瀑布》的游踪是定点换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游踪是移步换景。

写作顺序:

①以游踪作为文章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根据立足点的变化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②按照游览者独特体验,分类描摹,一般采用先概括再分述的结构方式。

以游踪或自身体验为线,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可以突出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

《壶口瀑布》: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突出其雄奇壮观、刚柔相济之美:作者先俯视龙槽,讲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下而上;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描写脚下的巨石。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黄河的磅礴气势,衬托了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刚柔相济之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详写作者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闻,突出各拉丹冬的雄伟圣洁、威严瑰奇的特点:呼啸的风,纷纷扬扬的雪粒,漂亮的冰体,太阳下的冰世界,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略写探险中的危险和困难,作者身体的难受,近望冰山的千姿百态,衬托了各拉丹冬的威严。

小结: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能体现景物特征(独特性)的要详写,而不能体现其特征的则要略写或不写。

作家徐迟曾提到有人说游记要有“一、政治经济情况;二、历史地理背景;三、社会风土人情;四、最好还有人有事”。也就是说,游记不只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化作品。我们写游记时,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内容,以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化气息。方法:在游记中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前人的评价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等,以丰富游记的内涵,给景物添上一层诱人的人文色彩。

示例:《登勃朗峰》:写下山时车夫车技之高,叙述奇人奇事,具有传奇色彩。《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明朝时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四方街,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徐霞客游记》,四方街中有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等,这些都使丽江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历史底蕴,丰富了游记的内容。

二、教材P112“写作实践”第二题提示:①画出游览路线图。②将在不同游览点上的所见所闻附在各个游览点旁,并确定写作的详略。③按游览顺序拟写写作提纲。

示例:题目:游三峡中心思想:通过描绘三峡山、水、大坝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构安排】:①开头: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略写)②中间部分:a.描写隐没在绿丛中的白帝城和三峡口。(略写)b.描写三峡的山险、秀的特点。(详写)c.描写三峡的水与山相互衬托的妩媚与雄壮之美。(详写)d.描写三峡大坝的宏伟壮观之景。(详写)③结尾:抒发对三峡雄奇秀美之景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略写)

小结:我们学习写游记时,要按照顺序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写景物,并合理安排文章内容、层次、详略,以突出景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即:(1)游踪交代清晰,行文思路分明;(2)叙述详略得当,突出景物特征;(3)添加人文要素,内涵更加丰富;(4)运用融情于景,表达独特体验。

4.表达感情一篇好的游记,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必须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样,文章才会有灵魂。回溯《壶口瀑布》一文:

(1)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由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表现黄河的博大胸怀。)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联想到民族的伟大精神,引申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小结:在对景或物的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游记作品鲜明的主题色彩。

【例文】参观鲁迅故居

周日上午,我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①

北京的初春还有些寒意,但当看到鲁迅故居院中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②这是一座极普通幽静的四合院,房屋都很矮小,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④这个青瓦灰墙的四合院很小,院子中间有两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说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几经沧桑,却依然繁茂。⑤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满院飘香。⑥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正屋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正屋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小屋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室”,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⑦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煤油灯等物品。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yān zī)而勿迫,恐鹈(tí jué)之先鸣。”⑧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旁,在这盏煤油灯下,辛勤地写作,忘我地工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⑨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有小草和树木。⑩东厢房为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文字和作品教育着我们,还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评点】(1)表达感情:句运用议论,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句用议论、抒情作结,表达作者的收获和对鲁迅先生的赞美、敬仰之情。同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2)其他特点:①句开篇点出鲁迅故居的位置以及参观者“景仰”的心情。②句情景交融,一提“温暖”。③句简笔勾勒鲁迅故居的概貌。④句再提“温暖”,意味深长。⑤句借物喻人。⑥句运用联想,直接书写作者的感受。⑦句引入别人的评价,增加趣味性。⑧句描写了鲁迅工作室兼卧室的室内陈设——题字;引用诗句,富有文化气息。⑨句联想鲁迅先生工作的情景,介绍他的文学著作,表现鲁迅先生珍惜时间的品质。⑩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过渡,详略安排合理。句为本段中心句,引领下文。几句详细描写陈列大厅。按照时间、地点的先后变化,分阶段概述鲁迅先生的一生。

总评:作者以参观路线为线索,记叙了参观鲁迅北京故居的见闻和感受。详写了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和陈列大厅。写工作室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简朴、惜时的崇高品质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写陈列大厅是概述鲁迅先生为国为民的主要事迹,赞扬他的民族精神。在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

三、教材P112“写作实践”第三题示例:《参观上海博物馆》确定中心。

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

以刚刚欣赏的《参观鲁迅故居》为例,作者记叙了参观鲁迅北京故居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鲁迅惜时、勤奋、忘我的品质和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记叙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经过,表达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注意选材: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在选材时我们需要注意——要抓住游览场所的特征或根据自己的体验,来选择材料,表现中心。

如:(1)选择鲁迅北京故居的整体概貌、工作室兼卧室和陈列大厅里的陈设,表现鲁迅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勤奋忘我、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选择博物馆中的青铜器、陶器、古代画作,表现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组织材料:一篇游记作品,既要有“灵魂”“血肉”,还得有“筋骨”——材料安排。

提示:(1)按照自己的游踪或独特体验,安排写作顺序。(2)能突出参观场所特征的要详写,其余的略写或不写。(3)丰富文章内容:适当加入叙事,引入一些典故、传说、史料、评价或诗文名句。

示例:

(1)写作顺序:以作者的参观路线为线索。

(2)详略安排:详写鲁迅先生北京故居的工作室兼卧室,以突出鲁迅简朴、惜时的品质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品质;详写陈列大厅是为了赞扬先生的民族精神。其余的略写。

(3)引入内容:引用古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表现先生惜时的品质。

提示:

(1)开篇可交代时间、人物、心情、游览地以及对此地的初步印象,总领全文。

(2)在详写参观的见闻感受时,运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描写某个具体的参观景点。

(3)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

(4)结尾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感情或哲理,升华主题。

作业:完成课本P112的写作实践二或三。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3410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