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戏《罗帕记》
很久时间没有因看文艺作品而泪流满面了,今晚在央视11频道,看了一出黄梅戏《罗帕记》,剧情悲凉凄婉、跌宕起伏,通过一块祖传九龙金丝罗帕被盗,引起了一串故事。
一、失帕遇难
戏曲开始陈尚书独女,举人王科举之妻,美丽多情的冬娘(陈赛金)凭窗眺望清早辞家上路赶考的丈夫远去的方向,寄托了她无限的挂念之情。丫鬟怕秋风吹伤冬娘,将窗纱拉上,冬娘道:“已隔千山万水,你恨心再加一道纱帘,阻隔我的挂念。”多么痴情的女子啊!
就在这当可,丫头惊喜地来报老爷回来了,冬娘又喜又惊,喜得是又能见到丈夫,惊的是自己准备不周,让丈夫遗留了东西,返回来取。
冬娘赶忙整容喜迎丈夫,怎料丈夫王科举,满脸怒容,要冬娘交出家传宝物金丝罗帕,冬娘以为丈夫是惦记家宝,便拿出宝匣,取罗帕,怎料打开宝匣空空如也。王科举说,家人姜雄向他人手持罗帕炫耀是冬娘与他相好相赠。
冬娘分辨昨日午后在花园,一齐拿出罗帕观赏,到今天丈夫远行,夫妻都是在一齐,怎么罗帕赠姜雄。
王科举讥讽一块罗帕,桌下,袖筒,怀里都能藏,能递送。宝匣钥匙冬娘藏,罗帕不在,证不了清白,辱没家门,玷污了举人名声,两条路要么去死,要么走人。
冬娘反复唱吟一年恩爱夫妻,如今身怀王家血脉,万不该听奸人一面之词把妻子逼上绝境,退万步念夫妻情上借王家柴房暂住,生下婴儿,丈夫可查明真相,辨明是非。
王科举油盐不进,叫冬娘要么回娘家,要么自个了断性命。
冬娘受辱无心活,但念腹中胎儿,一身两命,强忍回娘家。
王科举见妻子回娘家,忌惮尚书官岳父责,阴损先修一份休书快马送到岳父家。
可 冬娘身怀六甲,跌跌撞撞爬到娘家门,本想仗父亲做主,讨回公道,不料想老家院在大门外拦住冬娘说:老爷收到休书气得昏过去,拿出麻绳一根,钢刀一把,叫冬娘自行了结。
冬娘呼天不应,唤地无门,举钢刀锋向脖颈,老家院夺下钢刀,劝小姐念腹中胎儿,向远处看不可轻生,把怀中碎银两赠予冬娘,劝她远走他乡去活命。
二、遇恩人
冬娘孤苦一人,举目无亲,在荒野诞下婴儿,一日夜晚路遇一家客店,店家客满,摘灯笼关门打烊,一声婴儿哭啼,冬娘蜷缩在屋檐之下,好心的店家娘,问冬娘住店,冬娘虚弱回应不住店,店家猜到冬娘无钱,好心把冬娘领进店里,络婴儿挨了衣衫,为冬娘做了糖蛋面。
冬娘感念店家善良,有心把婴儿托赋给店家,正巧店家汪家夫妻无儿无女,于是冬娘便改名换姓,给儿子取了店家的姓名,汪锦龙,店家夫妻得一子,客店改名叫福锦,父子两人都有名。
从此冬娘卖身为奴,化为姨娘供汪锦龙读书。
三、偶遇
冬去春来十二载,锦龙读书少有名,一日落第王科举,路经福锦客店,进屋挂起前妻冬娘画像,不竟落泪,怀念夫妻恩爱,感念冬娘保全自已的名节殉身。汪锦龙进屋送茶,遇落魄的王科举,叙说自己文章可圈可点,只可惜神思恍惚,应对时说一只鸿雁四翅南飞,无缘及第。
汪锦龙笑王科举对仗不工,夸自己今后一定能写出锦绣文章,考取状元。
王科举听后怒斥其狂妄,讥讽自己,赶出汪锦龙,心境难平。
碰巧冬娘来送学费,店家携儿要找王科举去理论,冬娘训儿太痴狂,拉着要去给客人陪不是。敲门进屋客不在,却看到正中悬挂着自己当年逼真的肖像,冬娘猜出客人是前夫王科举,不由思绪万千,不能挪步。
正在这时王科举回屋,看着冬娘的背身,王科举认定是前妻,要看正面,冬娘用茶托盘挡面避窥探,正尴尬之时,店家呼喊解了围。
王科举心中不甘,面向店家打探,得知她为奴打杂度日,坦然唱吟:“冬娘本是尚书女,岂会为奴度苦日。”随之坦然。
四、 剧终
几度寒去酷往,一十八岁汪锦龙高中状员,官拜八府巡按,回到福锦客店,捕获当年盗罗帕改名王雄的姜雄,令东安县令王科举审盗帕一案。
王科举知晓了罗帕失窃经过,福瑞客店认出冬娘,亏歉不已,店家有意撮合破镜重圆,冬娘无意再续前缘,只愿各自今后平安,双方依依不舍又无奈分别,全剧终。
观后不由叹冬娘命运多舛,自强不息,恨王科举,陈尚书寡情薄恩,虚名看得比人命重,偏执愚见害人不浅,但再一细思,为什么王科举明知罗帕姜雄所盗,不去设法抓捕贼犯,反而向对自己最依恋的妻子下死手呢?因为他拣得是最软的柿子来捏,认为软弱依附于他的妻子,没有反抗能力,最好下手挽回他所谓的脸面,而强人他惹不起,也不敢惹,这是他的可恨之处,也是陈尚书的悲哀,不去抓强盗,碰硬茬,竟然对孤独无援可怜的自己的独女举起钢刀,多么可悲、可恨、又可怜啊!欺软怕硬,昏聩无能,掩耳盗铃,欺世盗名,这也不正是时下一些道貌岸然者的本来面目吗?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