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农村(3)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毕竟他们的身后没有为他们打伞的父母。要么就是打一出生就跟着爷爷奶奶过,而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带上新衣和好吃的回来看看孩子,陪着孩子玩闹几天,过后又是新的一轮离别。
而像孩子姐一家的就更为复杂了。妈妈在盛夏弟弟没多久就因为扛不住丈夫长期酗酒不务正业,醉了酒还会在家里撒泼的生活重压,喝了敌敌畏了断了自己,留下了三个孩子和一穷二白的家。即便这样,孩子姐的爸爸依旧改不了好吃懒做的恶习,还喜欢赌博成天转悠在赌博摊子上不着家,更不会管家。那时候家里还有一位重病在床的爷爷需要伺候。
妈妈走了,生活的重担就一下子落到了孩子姐和比她大两岁的哥哥身上,而他的弟弟当时也已经五岁了。平时除了捣蛋些,偶尔还会帮管着照顾爷爷。
没有钱怎么也维持不了生活,于是哥哥便在读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辍学了,开始跟着村里的大人一起锯木头卖钱。半年后,即将读二年级的孩子姐也放弃了学业,开始了赚养家的队伍。
其实如果那时候他们的年龄到14岁以上,还是有机会跟着那些外出务工的大人到城里做童工的,只是他们年纪尚幼,只能在村里继续待着。
除了跟着锯木头,他们还会漫山遍野砍竹子卖到造纸厂,也会帮着一些人家加工蒸笼,又或者是到山上采摘蕨类,把它们去壳取芯,晒干了也能卖钱。因为那一条芯线挺结实的,有人专门来收,送到工厂做别的加工品。
再有就是刮松脂,拿着刮刀,也是满山跑,找着自己家的松树,一棵接一棵绕着圈刮几道,这样的工作隔几天就得做一遍,直到底下兜着的胶袋子装满松脂,换新袋子又继续重复的工作。
还有一些胶树,种植到足够壮实了就可以砍下来把它的皮一条条用特殊的刀具刮下来,晒干了也能卖了得钱。最值得的一提的就是我们那里的特产——肉桂和木薯。先说肉桂家家户户都种,有种了很久的也有新种的,一茬接一茬,仿佛取之不尽。可是,有的会被种在很远的高山上,带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他们都会带上工具和鱼皮袋以及一满罐当午餐食用的米粥,早早出发在山上待大半天,把肉桂树杆砍下,按距离划拉好,再起皮。得到的皮就可以装袋子里带回来。但是唯一不好的就是容易被折断,折断了价格就不好。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小心捆绑,然后用扁担挑回家在进行晾晒。
如果不这样,太远的距离你没有办法一整根扛回来,全程只能靠双腿以及肩膀,非常损耗人的体力,而且效率还低下。这大概就是大山的不便之处,即便满山都是宝,你也无法贪心地轻易带走。靠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劳动力。要的就是踏实肯干的吃苦耐劳精神。
至于木薯,有的也种在半山腰,而且也相当有分量,来来回回折腾几趟,确实能让人半天缓不过来劲儿。可是,吃得时候又或者是卖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