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是怎么形成的?

      晚上7:30,看了晓霞院长、李淳编辑、程锐刚老师、王杏城老师、普利辉老师、张文质老师的直播,他们讲了一篇论文是如何形成的,概括起来包涵以下几点内容。

      一、从直觉到知觉、检索资料、框架、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二、经验成功转化理论,专业要被成果化

形成论文、专著。

    三、思维进阶、理性思考 。 

    四、教育叙事叙事方式是写故事,论文是对问题思考、解决的结果,是高阶思维。

    五、故事案例——拆思炼

    六、罗列问题、聚焦问题、聚焦区域性热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双休背景下如何引导高中生合理规划时间语文实践活动?并延伸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学问上的研究教学需求和热点相关实际教学需求相结合。

    张文质老师说文章先要写长,至少要写够1000字。我现在就已经是这样了,每天坚持至少1000字以上。

    以《AI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为题,写一篇论文。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实现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一致性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如何借助AI赋能达成这一目标,阐述了从直觉到知觉、检索资料构建框架等论文形成要素在该主题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将经验转化为理论、思维进阶等要点,强调通过教育叙事与问题聚焦等方法,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AI赋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 - 学 - 评” 一致性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在此背景下,确保 “教 - 学 - 评” 的一致性对于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AI赋能高中语文教学,实现 “教 - 学 - 评” 的有机统一,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论文形成要素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1.从直觉到知觉、检索资料、框架与关键词。在研究 “AI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 - 学 - 评’一致性” 这一课题时,最初源于对教育现状的直觉感知。察觉到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力以及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要求,进而引发深入探究的欲望。随后进入知觉阶段,通过广泛检索各类学术文献、教育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教学实践案例,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资料检索,构建清晰的论文框架。确定以AI赋能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的内涵与现状、AI在实现 “教 - 学 - 评” 一致性中的作用机制、具体实施策略以及实践效果评估等为主要板块。同时,提炼出 “AI赋能”“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 - 学 - 评一致性” 等关键词,确保研究方向的精准性与聚焦性。在这一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贯穿始终,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避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力求提出独到见解。

        2.经验成功转化理论,专业成果化。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宝贵财富,将其成功转化为理论,有助于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尝试运用AI工具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利用智能批改软件提高作文批改效率与准确性,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等。通过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与原理,上升为理论层面的认识,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进一步将这些理论成果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呈现,不仅能够促进教育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也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形象与影响力。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注重逻辑严谨性与论证充分性,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与学术推敲。

    3.思维进阶与理性思考。研究过程是思维不断进阶的过程。从最初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深入到对本质的理性思考。在探讨AI赋能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一致性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应用层面,而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变革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而运用理性思维,是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与权衡。例如,在引入AI技术时,要思考如何避免技术过度介入导致教学失去人文关怀;在设计 “教 - 学 - 评” 环节时,如何确保AI工具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理性思考,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教育叙事与问题聚焦在本研究中的体现

      1.教育叙事的作用。教育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通过讲述教学故事,生动呈现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境与问题解决过程。在本研究中,教育叙事有助于深入理解AI赋能下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一致性的具体实践。例如,讲述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AI智能助手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故事。通过对这类故事的拆解、思考与提炼,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于 “教 - 学 - 评” 一致性的关键要素与有效做法,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问题聚焦与延伸。在研究过程中,聚焦一系列与 “AI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 - 学 - 评’一致性” 相关的问题。首先罗列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AI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困难、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然后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紧迫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聚焦区域性热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双休背景下如何借助AI引导高中生合理规划语文学习时间并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多个层面。从学理角度探讨AI技术与语文教育理论的融合点,分析其对语文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的影响;从教学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的紧密衔接;关注实际教学热点,如在线教学环境下如何借助AI保障 “教 - 学 - 评” 的一致性等。通过全面、深入的问题聚焦与延伸,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广阔的视角。

      四、AI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一致性的实施策略

      1.基于AI的教学目标精准设定。借助AI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等个体差异,结合核心素养要求与课程标准,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同时,利用智能教学系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例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定分层目标,基础层学生掌握诗歌基本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层学生能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与文化内涵,拓展层学生则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与批判性赏析。

      2.AI辅助的多样化教学活动设计。运用AI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如虚拟历史场景、文学作品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支持,解答疑问、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活动,如小组协作项目、在线研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借助AI生成相关影视片段、音频资料辅助理解,开展线上小组讨论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线下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学习成果。

      5.以AI为支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建立涵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利用AI技术实现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与全面化。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时长等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借助智能批改工具对学生的作文、阅读理解等作业进行即时反馈与评分;组织学生参与互评与自评活动,利用AI算法综合各方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五、结论。AI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 “教 - 学 - 评” 一致性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运用论文形成的各要素,重视教育叙事与问题聚焦,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需不断关注技术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变化,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确保AI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效能,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论文于我而言,还需要细细揣摩,多学习才是呢?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784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