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88)
第七章 迁都之争
第三节 从反对迁都的人分析
上一节我们分析过,依照李焘的记载,从李符上书劝谏的“八难”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赵匡胤有迁都想法,不是西幸洛阳时临时起意的,而是至少在一年之前就有这个想法,而且将这个想法向群臣公开宣布过。
赵匡胤发出迁都信号后,群臣不可能认为赵匡胤是开玩笑!如果都认为赵匡胤开玩笑,起居郎李符怎么会冒冒失失上书劝谏?
那么就出现一个重要问题:赵匡胤不仅明确提出迁都,而且还派人去洛阳整修城池宫殿了,为迁都做准备,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为什么除了一位人微言轻的起居郎李符,就没有其他大臣提出反对?
一些学者认为,赵匡胤迁都,是为了避开赵光义在开封的庞大势力而不得已使用的策略,他们难道不应该仔细反思一下?既然赵光义在开封势力庞大,以致能引起皇帝赵匡胤的忌惮,想到用迁都来解决麻烦,那么赵匡胤提出迁都一年时间内,赵光义的这些所谓的势力,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都沉默不言?赵光义的笼络的这些势力中,就没有一个胆大中用的人吗?如果上书劝谏都不敢,赵光义拥有这些所谓的“势力”,又有什么作用?
按李焘的说法,赵匡胤到洛阳拜完祖陵、祭完天之后,想留在洛阳,将迁都做成事实,又为什么只有一个中高级军官李怀忠出面劝谏,其他文武百官是真不敢劝谏,还是不愿劝谏?答案其实一清二楚。
迁都这么大的事情,反对者只有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没有一位重量级的高官,假如赵匡胤真想迁都,谁敢作怪?他真正在乎的,其实就是赵光义的态度,因为未来的天下,他本来就要交给赵光义的,这是赵匡胤的基本国策!赵光义这个未来皇帝反对的话,从朝廷大局来说,只会得不偿失。所以,赵光义出面反对,他即使是叹息,也只有放弃这个想法。
我们再来分析敢于出面反对迁都的两位官员:李符和李怀忠。
按照基本常识,如果赵匡胤迁都是为了对付赵光义,那么反对迁都的人,一定属于赵光义团队。事成之后,特别是赵光义成功即位后,反对者必然有重赏。就如柴禹锡等人成功揭发赵廷美,李昉顺利审判卢多逊一样,高官厚禄必不可少。
事实上呢?
反对迁都的首倡者李符,《宋史》竟然没有他的传记,如果不是李焘的记载,我们很可能不知道李符这个人的存在。按道理,李符是首功人员,赵光义即位后,首先应该提拔他才对,这么“有胆量”、“有眼光”和“赵光义一条心”的官员,以后应该重用他才对啊!有了重要岗位,做了高官,才会有专门的传记,可是李符没有!
第二个反对者李怀忠,《宋史.列传第十九》有他的简单传记。与李焘记载不同的是,李怀忠的劝谏,赵匡胤采纳了,“帝嘉纳之”。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也简单记述了赵匡胤迁都之事,但是劝谏者只有李怀忠一人,而且赵匡胤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赵光义即位后,李怀忠由“团练使”升为“防御使”,随后领大同军节度使,总体来说升了一点官,但不到三年,老李挂了。
主要反对者赵光义说的话,李焘在记录这段迁都争议后面,特意做了一个说明,“晋王事据王禹偁建隆遗事,正史阙之”。前文介绍过,李焘认为《建隆遗事》的作者并不是王禹偁,但他仍然采用了不知名字作者《建隆遗事》的记载。
所以说,历史记载,我们该采信谁的?如果带着偏见分析问题,得出的观点将截然不同,所以,在现有证据矛盾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逻辑推理,得出接近真相的“真相”。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