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三年内奔赴五地为求知!
朋友们,接第一篇 少年毛泽东竟是父亲眼中的“不孝子” ,文章结尾少年毛泽东突破重重阻力,主动离家求学,前往东山小学堂。这篇文章继续进行《毛泽东传》第二篇的解读。
你可能有这样的疑问:
他去东山小学堂学什么呢?他的思想如何变化?他的心历路程是怎样的?
后来又为什么会奔赴五地?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为之?经历了哪些事?读了什么书?
文章接下来为您一一解答。
一、东山小学堂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怀着期待来到了东山小学堂。由于他农民的装扮,个头和年纪在班级里“鹤立鸡群”,其他孩子奚落嘲讽他:“一个土匪要闯进咱们的学堂”。毛泽东非常勇敢地抗住了压力,他拥有坚定的决心,为求知,为中国,心怀大志的人眼里这些事情不足一提。
他用实力证明自己,他在投考东山小学堂的文章《言志》中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受到校长李元甫的称赞,说:“我们学堂里收了一位建国才!”
东山小学堂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这里的校园拥有整洁的墙壁,与韶山泥土的底色截然不同。学堂除了教授经书外,还教授中外文学、历史、地理、英语和自然科学等西方“新学”,这里主张社会改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这里,他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两年。这让他感受到东山和韶山的巨大差距,走出韶山冲,是正确的,这里拥有韶山无法触及的信息渠道。
毛泽东在这里,大量涉猎中外历史、地理书籍,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事迹,特别对秦始皇、汉武帝等的功绩表示钦佩,盼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以拯救民族危亡。这个时期,他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表哥文运昌借给他的《新民丛报》和《戊戌变法》。
为什么毛泽东对这两本刊物特别感兴趣?而接触不到孙中山主张的民主革命思潮?要知道,这个时期,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经替代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主流。
一是因为革命派刊物在内地不能公开流传;二是因为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三是因为湖南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这些因素自然叠加让他接触到了维新派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也因此成为了他的偶像。
还有一本让毛泽东一遇上就爱不释手的书籍,那是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里面描写了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领袖的事迹,他深受感染,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大人物,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开始注意到西方世界,注意到革命,对英雄充满渴望,也迈出了走向世界历史的步子。
在阅读方面,他非常“认死理”,为了证明《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老师进行争辩,甚至还起草请愿书要求撤换校长。东山小学堂的氛围已经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他也不想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他已经在这里开阔了眼界,现在的他想周游湖南,看一看长沙。
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去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他也为此筹谋,等待时机。
二、湘乡驻省中学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教师贺岚冈去长沙任教,毛泽东请求老师带他去长沙,并且帮助他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第一次到省会城市,毛泽东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感受到了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报纸上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对他冲击很大,还写文章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并第一次提出尚为幼稚的政见:孙中山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
孙中山是革命派,主张革命推翻旧体系;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改良。让他们合作成立政府就像是:让想要掀翻桌子「重新做饭」的厨师和想要用「剩菜剩饭」继续加工的助手合作,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虽然这时候的毛泽东还太年轻稚嫩,但是他已经逐渐向政治靠拢,逐渐对政局时局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学生们跃跃欲试,对革命充满热情,为了与清政府决裂,破除传统落后的思想。毛泽东倡议同学们「剪辫子」,并且强行“突击”剪掉十几个原本答应了但是迟疑的同学的辫子。这是一次“从头开始”的决裂,实现了革命意识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
三、长沙革命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响应,还到湘乡驻省中学发表演讲。毛泽东兴奋异常,觉得国家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需要更多人的投入,决定投笔从戎,参军!
长沙革命党人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毛泽东投入长沙革命军。
当兵期间,大多数军饷都用来订阅报刊、购买书籍。一次在阅读《湘汉新闻》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即使当时他看到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他也很感兴趣,还热情地写信给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他还常常给战友们讲三国、西游、水浒的故事,教他们读书、写字,在这里结交了两位好友:铁匠朱其升和矿工彭友胜,他们作为老兵很是照顾毛泽东。
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多数省份宣告独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当上临时大总统。人们以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于是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四、湖南高等中学
退出军队,未来要干什么?做什么才能拯救中国?他在专业选择上举棋不定,警察学堂?肥皂制造?法政学堂?商业学堂?这些学校都报考了,交了报名费但最后没去成,最后报名了一所公立高级学校去上一个月,还是不满意。最终,在1912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回到了学校的怀抱。
1912年6月,毛泽东写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此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当政者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言必信,行必果。此文初显他的「法治意识」,走的是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他的国文老师柳潜给出:“切实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的评语,大表赞叹,给了满分100分。
商鞅徙木立信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
相传战国秦孝公在位时,宰相商鞅力主变法,但阻力很大,除既得利益的顽固势力外,老百姓对新政策也有疑虑。商鞅为解除人们的疑惧,在国都南门口竖起一根三丈之高的木柱,募民谁能将木柱徙置北门,赐金10两。但人们不信有此种轻而易举的好事,不敢去徙置。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又宣布:谁能把此木柱由首都南门搬迁到北门,赐金50两。但人们仍是议论纷纷,不敢相信。过了多日,才有一位胆大包天的大汉将木柱由南门搬迁至北门。商鞅当即给大汉赏赐黄金50两,以示不欺骗。随后颁布新法,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使变法工作顺利推行。
柳潜后来借给毛泽东一套《御批历代通鉴缉览》,这部书上起上古伏羲氏,下迄明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史书典籍中记事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并由乾隆亲自批注纂修。这是青年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第一本系统性阅读的正统史书,深刻影响了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读完这本《御批历代通鉴缉览》,毛泽东收获巨大,又觉得学校校规刻板,课程有限,愈发觉得在学校读读书不如自学,于是决定退学。
五、湖南省立图书馆
1912年秋,毛泽东退学后寄居在长沙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3公里,沿着新安巷-坡子街-城南路-定王台往返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自学计划,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和文学著作。
他的主要精力用来研读西方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哲学和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严复翻译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系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这个时期,他形容自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一样,尝到了菜的美味,疯狂吃菜。
在图书馆里他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这张地图对于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来说非常新鲜,原来世界那么大,中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湘潭县更是在地图上看也看不见。
这一读就是半年,半年后,父亲以读书无用拒绝继续提供费用,湘乡会馆也被士兵占了,自学之路告一段落。
到这里,梳理一下毛泽东1910年秋-1913年春的求学经历。

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各个阶段都获取了哪些知识?思想有哪些变化?
东山小学堂时期,毛泽东涉猎中外历史,接触维新派思想,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模进行的立宪变法;
在湘乡驻省中学,接触到了革命派,思想上更进一步,并向政局时局靠拢;
长沙参军期间,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引发了对国家形态的思考;
在湖南高等中学,初步形成法治思想,培育了自身的历史观;
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他主要研读资产阶级哲学和近代科学,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在这三年不到的时间里,毛泽东主动向外探索,求知的欲望从未停歇。他的思想不断蜕变,逐步向政治靠拢,逐渐扩大视野,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从传统经典到西方新学,为后期毛泽东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外界的社会背景更加培育了他为了民族危亡,热血求知,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热情;他循着开启民智,塑造思想的道路不断前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毛泽东从自身开始,大量阅读书籍,在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是身体、精力和阅读热情的全面体现,特别是在现代浮躁的氛围下,这种静心修学的状态,大大地值得我们学习!
青年毛泽东为了启智救国,为了民族危亡,多地求学、参军,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外文化,这条道路很长。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求知写照!
今天的文章,有没有多一些对教员的了解?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