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缓冲
638 缓冲
---My Weekly Work Summary(12)
生活可以忙碌,但不可慌乱;日子可以清闲,但不能荒废。
---题记
庄子眼中的“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仅是时间飞逝的意象捕捉,更是他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提醒着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既需敬畏时间,亦需超越对短暂的执念,以达观之心体验存在的意义,而这句话常被引用以缓解现代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倡导以豁达态度接纳生命本质。也许正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点醒和激励,让我有了更平和的心态,去感知和接纳生命世界里的各种“与众不同”。上周身体的不适,其“后遗症”延续到本周,尽管是因为小长假的调休只有四个工作日,但“灰色”心情让自己褪却了诸多往日工作的激情,也借由身体缘故,让工作节奏慢了下来。即使这样,本周的规定动作还是如期完成了。①教学提质:常规的教学巡查与反馈,向小伙伴们讲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课堂教学常规定下标准,师生需做到耳熟能详,并会对此进行不定期抽查与实践监督。②工作会议:区级三项:“校外培训机构”年度总结会;区级“田间课堂”工作会议;区级国测工作下校督查。校级会议四场:如毕业班阶段质量分析会;毕业班数学辅差工作总结会;五月劳动教育月工作部署会;五月高校实习生工作布置会议。③事务性工作:如临时顶班国旗下讲话;新闻审核与推送;学科教学、作业评价与反馈与育人实践;组织班级孩子们进行情景剧表演、家校共育工作等。似乎是每天都满满当当,尽管这些工作都是在心平气和中完成,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些“急躁”“焦虑”,如在午休时段的毕业班学困生辅差时,面对那些孩子,我内心忍不住“怒火中烧”,想起晨间在毕业班的教学巡查,完全感受不到师生对于毕业班学习一事的紧张感和紧迫感,入校进教室就是各种闲谈,追打嬉闹、抄写作业等,即使我站在教室门口,他们依然可以我行我素,一种“孤立无援”的无奈和无力感油然而生。缘何如此呢?我定是深知个中的种种,如此我才会想写下这些文字,似在缓解或宣泄如大石般压在心头的不良情绪。面对这种病入膏肓的局面,他们都能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我又何必庸人自扰地苦苦坚持呢!那刻“满心怒火”的经历,让我明白,孤掌难鸣既已成事实,那就让自己先缓缓,也许“岗位非永恒之地,休息与充电同样重要。”
01 策略性减速,平衡工作节奏“缓冲”中的效率与稳定
有时候自己还是得感谢这些扎堆的工作,让我在全盘统筹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会对每一项工作有个系统的思路与复盘,形成带有自己个人IP的工作思维模式,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的工作,总会想到Plan B,以不变应万变,在面对突发任务增加时,会主动将大目标拆解为阶段性小目标,避免因节奏突变导致团队压力过载,从容地实现了项目优先级调整。有时候遇到各条线上的工作高峰期,会在摸索中,以时间管理留白的方式,提升会议效能,在密集会议间预留15分钟“缓冲带”,用于整理思路或快速调整任务,防止注意力碎片化,这些经验得益于我的企业高管同学“一小时会议”定律,会议讲重点不阐述细节,特殊情况除外。正是因为有尺码相同小伙伴的加持,我们在每次活动或会议之后,都会相互提醒着“复盘”,优化升级迭代我们的工作方式,这样的好习惯养成,助力着我们建立阶段性反馈机制,通过动态修正计划缓冲执行偏差,而非机械追赶进度。
02 柔性调节,让身心状态的“缓冲”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适应
当人的身体抱恙时,确实有些“动力不足”,因此,以我目前的工作状态,确实要对自己的健康进行优先级管理,于是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与节奏,提早安排中餐,尝试将午休20分钟作为“生理缓冲期”,以体力恢复换取下午工作效率提升。因势利导地设计情绪缓冲阀,在焦虑峰值如周一的那场难以自控的“情绪大火”,不知损伤了自己多少肝细胞,让我内心十分难过,我想永远不要再有类似情况发生,于是我想到用5分钟冥想、运动出汗或播放音乐的方式来调剂激动的情绪,以隔离负面情绪扩散。接受因状态波动导致的产出量波动,转而关注任务完成质量,避免陷入“带病内卷”的恶性循环,学会及时修正自我接纳的方式。
03 弹性应对,构建对外互动“缓冲”的良性响应机制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却又没法控制的情绪变化,让我瞬间对工作失去了激情,感觉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变成了一厢情愿,还令自己徒增烦恼,后来我静心想想,应该是自己身体不适导致了情绪激动,加之耳畔总有“嗡嗡”声作祟,以致于自己在面对冲突性意见时,忘记了“24小时冷静期”习惯效能,忘记了用书面复盘代替即时反驳,忘记了以此方式(冷静+复盘)降低人际关系摩擦系数。正因如此,异常的情绪波动,让我开启了自省模式,遇到烦心事之前,务必做到“深呼吸三分钟”,构建自己专属的“观察-缓冲-行动”模型,即使遇到同事的突发请求,仍然可以先通过提问确认需求本质---观察,再评估自身负荷---缓冲,最后给出可行性方案---行动,避免类似伤身伤心的行为发生。也许是职场的“南墙”也有迭代升级之故,面对身边那些“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确实是看不惯,但也得忍受着的状态,我确也缺乏自己的职场工作支持系统的搭建,也许我确实应该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容错缓冲”,在他人出现疏漏时优先协助补救而非指责,减轻伤害或负面效应,累积职场信任资本,但我始终相信,即使有目标,如果不抬脚往前走,不管有多少“天花乱坠”的溢美之词,终究是到不了目标彼岸处。
本周的工作总结之所以定位为“缓冲”,既有源自于对自我身体健康的关注,也有对工作节奏的放缓的感慨,更有对周遭人各种不同声音的思辨,而缓冲的本质是建立动态平衡机制,既非消极停滞,亦非盲目冲锋,而是通过柔性智慧在快与慢、刚与柔、自我与环境间构建可持续的成长弹性层,以让自己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觅得那份刚刚好的平衡,成人达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