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汪浅水嬉戏 两相情深义重
尚俊,诞生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正值青春韶华,适逢人生的第八个春天。他与叔叔成华,虽年龄相差,却情深义重。尽管成华在年轮上逊于尚俊,但在那份然之传统骨子里的长辈风范上,他无疑是尚俊心中的引领者。
自幼年起,两人便同在一个土坑嬉戏,泥泞中留下的不仅是欢笑,更是那份纯真的情谊,尿泥虽污,却难掩他们不分彼此的情深。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位挚友在路边的一汪浅水旁嬉戏,未曾预料,一场意外的邂逅悄然上演。
一条巨大的蟒蛇,悄无声息地自远方蜿蜒而来,打破了这份宁静。见状,成华迅速抓起一根榆木棍,试图引导这庞大的生灵步入水中,殊不知,此举却激起了蛇的野性与速度。
水,成了蛇的舞台,它在水中翻腾,灵活异常,仿佛水的世界为它加冕。成华手持棍子,不断挑逗,却不知这举动已触怒了这位自然界的王者。刹那间,蛇身如离弦之箭,跃出水面,高达两尺,尾随之下,骤然一转,力道之强,竟将尾巴甩至成华胸前,令他措手不及,瞬间仰面倒下。
蛇顺势而下,身躯紧贴成华,宛如一场无声的较量。其首迅速回转,围成一圈,稳稳压在成华身上,那垂直高昂的头颅,竟高约二尺,口中吐露着五六寸长的火焰般的气息,寻找着攻击的契机。此刻的成华,脸色与双手已化作深紫,生命的迹象几近消失。
这一幕,宛如一幅惊心动魄的画卷,将自然的残酷与人类的无知并置,令人扼腕叹息。
尚俊眼疾手快,一把夺过成华手中的榆木棍,向着那蛇头猛然挥去。然而,那蛇的身形更为敏捷,瞬间蜷缩起来,避开了树枝的袭击。此刻,尚俊意识到,直接击打已不可行,因为蛇身此刻正紧紧缠绕着成华,任何鲁莽的动作都可能让成华陷入更大的危险。
情急之下,尚俊心生妙计,他改用棍头精准地指向蛇的头部,却并未真正落下。蛇察觉到棍影逼近,再次迅速后缩。尚俊则缓缓拉回木棍,引蛇头随棍而动。他利用这一引一退的策略,巧妙地引诱着蛇跟随。随着他一步步后退,蛇也如影随形地跟了上来。他运用相同的策略,仿佛是在将蛇缓缓拉近,直至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两丈之远,那蛇终于离开了成华的束缚。
尚俊果断地将木棍的一端置于地面,自己则紧握手柄的另一端,转身便跑。他的速度越快,那蛇的追逐就越急迫,直至他们来到了行(hang)道路旁的沟头。尚俊毫不犹豫地跃入沟底,那里恰好有一片平坦之地等待着他。他飞速奔跑,只听得身后“啪”的一声轻响,那蛇也随之坠入了沟中。
毕竟,蛇的智谋与行动能力终究有限。尚俊侧身一闪,迅速向右侧斜坡攀去,那条蛇此刻已失去了攻击的目标,只能无力地在地面上挣扎。
尚俊缓缓踱至成华身旁,见其仍静卧未醒,心下一紧。他轻柔地将手探至成华的鼻翼间,感知到那微弱却坚定的呼吸,如同细流般缓缓而出,带着丝丝凉意。于是,尚俊轻轻调整成华的姿势,助其侧身半躺,乃至缓缓爬起,这一系列动作旨在让成华的呼吸得以全然畅通。待确认成华的气息恢复如常,他才缓缓伸手,将成华搀扶起身。
此刻的成华,步履蹒跚,与往昔大相径庭,每一步都需尚俊扶持。两人就这样缓缓行进了百余步,直至成华逐渐找回自我支撑的力量。
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危险总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
然而,成华心中犹有怨言,责问尚俊何以未能及时施以援手。面对这无声的责备,尚俊唯有默默承受,默认其责。这一幕,既是生命的脆弱见证,也是友情在逆境中坚韧的映射,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在那一年的明媚春光里,尚俊年仅十三,成华方七岁,命运的安排让他们的足迹踏上了为羊倌送食的旅程。两人并肩,驾驭着同一头毛驴,驮着满载生活琐碎的包裹,穿越了顾新庄原的温柔怀抱。然而,这段旅程并未如预想般平静,不足百米之处,一条隐秘的沟壑悄然揭示了自然的奥秘。
那是一条不期而遇的蛇,虽不甚巨硕,却以惊人的速度穿梭于草丛间,仿佛是自然界中一场静默的戏剧。成华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幕,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好奇,更有孩童特有的冒险精神。他毫不犹豫地追逐起来,而那条蛇,似乎感知到了威胁,愈发疾速。
成华灵机一动,抡起手中的红柳棍,于地面轻轻一戳,竟凿出了一个约莫一尺深的洞穴。这突如其来的陷阱,对蛇而言,无疑是它逃避尘嚣的一隅宁静。蛇,带着一丝狡黠与无奈,缓缓滑入洞中,殊不知这短暂的庇护所,正是它命运的转折点。
成华满意地用脚后跟细心地封锁了洞口,片刻之间,蛇的挣扎渐渐转化为无奈的鼓胀,其尾部缓缓挺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困惑与绝望。此时,尚俊提议将蛇解救出来,却遭到了成华的拒绝。他说,上一次在行道口未被援手之事虽未计较,但此刻的报复心切,若非尚俊置身事外,倒也罢了,岂料他还为蛇辩护,这份“亲蛇”之情让他心生不悦。
尚俊无奈退却,成华紧随其后,心中却已暗自盘算着另一场“好戏”。行进间,他突然笑出声来,对尚俊说:“侄子且慢,我为你预告一则趣闻。待明日我们重返此地时,那蛇定还候于此,我将有机会让它彻底体验我的‘惩罚’之道。”话语间,既有童真戏谑,亦含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
这段旅程,不仅是简单的送食之行,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理解与宽恕的微妙旅程。在孩童的嬉戏与较劲中,悄然铺陈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性中那份纯真而复杂的情感纠葛。
次日,尚俊与成华再度踏足此地,目的直指那条曾被掩埋的蛇。成华,深知其所在,抢先一步,于葱郁间辨识出那隐秘的坐标。尚俊紧随其后,两人一同探视那神秘之地。只见,蛇身赫然裂开,伤口宽约五六寸,内脏散落一地,景象令人心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蛇腹中那数量众多的肉丁,与心脏形态相仿,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
昔日听闻,若将蛇切割为两段,各自放置,它们竟能奇迹般地自我愈合,重获新生。此中奥秘,皆因蛇心众多,难以轻易置其于死地。唯有将其首级击碎,方能彻底终结其生命旅程。而今,这条蛇落得如此凄惨下场,令成华心生快意,他朗声笑道:“吾仇,终得报了!”言语间,既有释然,亦含快意恩仇的豪情。
尚俊轻声对成华言道:“此举欠妥,它亦是生灵一条,未曾招惹我们分毫。此蛇非徘徊于道路之交,而是偶遇丛间。我们遇见的那条,便是它本身,不可再戏耍了。毕竟,它无辜而弱小,若你执意驱之那条蟒蛇入水,岂不是将怨恨转嫁于这纤细的生命之上?天理难容此等行径。”
成华闻言,神色不悦,转身先行,不再理会尚俊。尚俊见状,默默允诺,心中却生出一丝无奈与怜惜,对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怀以温柔以待。
成华深觉尚俊所言极是,却选择以长辈的姿态,将情感操控作为应对之策,时间悄然流逝,最终这些纷争竟在无声中化作了长辈们难以解决的过往云烟。此般处理方式,令尚俊对成华叔叔的信赖逐渐消磨,对与错之间,他选择了淡然处之。唯在农业技艺的传授上,尚俊仍愿为这位长辈尽绵薄之力,于田间地头,施以援手,完成力所能及之事,以此维系着一份淡淡的情谊。
当岁月步入青涩的十几载,乡村的孩子们如同羽翼渐丰的小鸟,纷纷振翅高飞,各自踏上生活的征途,唯余那熟悉的地埂边,留下过他们共同的足迹。然而,在这纷繁世事中,偶尔的相遇,便如同久旱逢甘霖,他们或许会选择以“变工”的方式,彼此交换劳力,共同承担同一份辛劳,这份情谊,如同古老田间的风,轻轻吹过心田。
成华,在这片乡土上,面对农事初显稚嫩,幸而有尚俊这位耐心的导师,以手为笔,以心为墨,一点一滴地教他如何在泥土中书写生活的诗篇。成华,这位在农耕学问中孜孜不倦的求知者,他的专注与努力,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而每当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之际,那蜿蜒于山间的祭祖之路,成了他们最坚定的同行。不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沉重的祭品,成华与尚俊的身影总是最为可靠,他们穿梭于坟茔之间,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彼此间那份不变情谊的坚守与传承。在这片被时间轻轻抚摸过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如同春风中摇曳的柳丝,柔软而坚韧,讲述着关于成长、友情与传承的永恒篇章。
昔日,周家湾,六名同侪,年龄相仿,犹似星河中的六颗璀璨星辰。在这群人中,尚卿最为年幼,宛若那初升朝阳,稚嫩而充满希望。当尚卿迈入十岁的门槛,岁月悄然更迭,尚杰已踏上征途,前往吴忠郊野,于磨坊中独当一面,以勤劳的双手撑起一片天;而尚礼,亦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寻觅那愿意共筑爱巢的上门佳婿。
至此,从时光的长河回望,尚俊与成华,仿佛是那时代庄园中的“王”,不仅因年龄相近,更因他们肩并肩的嬉戏,手挽手的劳作,以及共担风雨的坚韧。在这六人的世界里,唯有他们二人,能携手共舞于青春的田野,并肩作战于生活的风雨,成为那段岁月中最坚实的依靠。
在宁静的周家湾,未曾听闻过任何浩大声势的纷争,亦无需尚俊与成华亲自出面调和,即便两人并肩同行,去应对那所谓的大事。然而,在这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却隐藏着一桩微不足道之事,其细微至几乎不值一提,犹如微风拂面,了无痕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