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为什么信息共享和分清责任对制定KPI很重要?
很多年前,我还是小白的时候,在一家财富100强公司工作,有一年我们部门连换了三次KPI。当时我完全不理解高层在做什么,后来才明白,就是不会用KPI,所以瞎折腾。
很多人说KPI没有用,落伍了。但在我看来,不论是KPI还是当下流行的OKR,如果用了没效果,大概率是使用方法的问题。我也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个公司从KPI换成OKR,过两年又换了回去。KPI和OKR都是管理工具,如果一个工具有的人用得好,有的人用不好,问题多半在用的人,而不在工具本身。我一般会告诉管理者,不要过分迷信管理工具,但是可以多思考这个工具背后的思维方式。
从我的经验看,很多公司用不好KPI,说穿了原因都一样。什么呢?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
1.KPI会失效的原因
给你讲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一家做金融交易的公司想提升客户满意度,于是收集了客户的反馈,也做了一个神秘访客的调查,很多客户反馈说客服接电话的速度太慢,在电话上等待的时间太长,神秘访客也得到同样的结论。那管理层就很重视,怎么办呢?调整KPI成为首要的管理措施。
怎么调整呢?既然要减少客户等候的时间,那就监测客服处理的速度,还有数量,也就是设立两个关键指标:服务客人的平均时长,以及一天内服务的客户数量。这样做,既保证了效率,又预防了偷懒的行为,逻辑上完全没有问题。可结果怎样呢?KPI下达后,客户在电话上等待的时间确实减少了,但满意度却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这个公司的COO和我提起这件事情,他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鼓励他去和一线的客服们聊聊天,问问他们为什么。他按我说的去做了,回来告诉我,原来客服为了达成KPI,只能以客户不投诉的前提下尽快地去处理问题,否则的话奖金就会受影响。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为了达成KPI所要求的速度和效率,客服们只能以牺牲客户满意度为代价。
那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高层看不到呢?难道他们蠢么?哎,我告诉你,还真不是蠢。KPI会失效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往往是高层在办公室里决定的。高层的聪明才智和判断力毋庸置疑。问题是,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有盲区的。这就好比在摩天大楼里,楼层越高,俯瞰地面就越不真实。
而且作为高层,你收到的信息是被加工过的,因为任何人向你汇报时都带着他自己的角度和观点,更不要提你的下属不可避免地会考虑你的评价。那信息就难免被粉饰。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案例里,明显的漏洞不能被发现,因为这个漏洞用纸面推导发现不了。
好,那经常去楼下看看,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呢?也没那么简单。KPI会失效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制定KPI的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天天泡在基层。
在这个案例中,我就问COO,得到用户反馈之后,你们下到一线的时间有多少?他说我会去他们那边看看大家工作的氛围和效率,然后会把他们的组长叫过来和我们一起开会。这个不叫下到一线,这只能叫做去一线转转而已。
但我并没有建议他们多花时间深入基层,为什么?这就是KPI失效的第三个原因。哪怕高管真的深入基层,也很难体验出一个真实员工会遇到的问题。
前两年有个美国真人秀特别出名,叫《卧底老板》。那在现实中,老板卧底真能发现问题么?举个例子吧,就说刘强东“6·18”当快递小哥。当然人家的目的是宣传企业文化。咱们假定他也是为了体察基层员工的困难,请问会有用么?
首先刘强东的个人能力一定强于普通快递小哥。他的学习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包括那种彬彬有礼的姿态,普通小哥是不具备的。所以他就好像是一个大学生去做初中生的试卷,怎么可能体会初中生的痛苦呢?
其次,刘强东是自带光环的。基层的兄弟不可能把他真当普通员工。他要处理客诉,后台会列为第一优先级;他要是出了什么纰漏,聪明的下属会悄悄帮他处理掉。那你想,一个普通小哥怎么可能享受这个待遇。
当然这只是假设。我的目的是想说,高管理解基层工作就是会面对天然的障碍。甚至你有没有想过,高管真的知道普通员工为了完成KPI会耍的小聪明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时候让员工自己管自己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这个案例里,我建议COO多听几个电话录音。COO非常吃惊地发现,有一次一个客人的问题比较复杂,这个客服只是拿已有的信息去敷衍,并没有花时间去和别的部门沟通寻找答案,但这个客服的KPI完成得特别好,奖金很高。
更可怕的是,这个客服显得特别专业又热情,让客户对他不会有任何不好的评价,但是会认为这个平台不够好。而COO听到另外一个KPI完成得非常一般的客服,却肯花时间认真地去解决客人的问题。我问COO,你觉得是谁的错?COO苦笑说,是我的错。我说其实不是你的错,是设KPI的方法错了。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KPI会失效?原因就出在制定KPI的高层,并没有做决定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这是位置和视角决定的,与态度、工作水平无关。
2.如何改进KPI的制定
好,那如何改进KPI的制定呢?其实关键就在于分清责任。让恺撒的归恺撒,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有资源的人做他应当做的事。
高层的责任是除去所有团队提升业绩的障碍,并且帮助团队找到提升表现的方式,而如何设置KPI以及这个数字则应该由团队和管理者共同完成。换句话说,让他们自己管自己。总之,设置KPI的过程就是提升绩效的过程,具体的KPI指标以及数字是这个过程自然的结果。
我们一直在讲分离,管理者的眼睛要紧紧地盯住靶心,设置KPI的目标不是设置KPI,而是提升绩效。
我给你三个步骤:
通过倾听找到真问题。
通过做实验找到KPI。
通过引导找到关键行为。在这三件事情上,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去倾听以及去引导。
先说第一个,倾听。倾听什么?倾听现实情况和自己内心假设之间的差距。
在刚才那个案例中,我就让管理者们坐下来,审视一下他们内心的OS。他们之前的做法表明他们内心有个假设,就是接电话时间慢,是态度的问题。现实中这也许是态度的问题,但也许有其他的原因。这个时候最聪明的做法是去倾听前线客服的看法,到底时间浪费在哪了。结果发现,客服没有办法迅速给出反馈,是因为需要调集很多部门的信息。而这些系统信息并不在系统中,需要一对一地去沟通,所以非常地耗时间。
所以高层发现,他们应该敦促后台开发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库,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客服的工作效率。你看,只有管理者做到“倾听”,这个信息才能同步到他那去,他才能真的发现问题所在。
好,再说通过做实验找到KPI。我还服务过另外一家金融企业。公司高管一直想提升销售的业绩,可是收效甚微。我们通过跟销售交谈发现问题在于进来的客户太多,销售没有办法抓重点。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KPI,帮助销售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回报最大、潜力最大的客户上。
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测试不同的指标,从客人交易的种类和频率,到入金的大小,甚至考虑客户的专业程度等等。最后我们发现,最优的指标就是询问客户第一笔投入资金的多少。低于2000美金的是c档客户,他们交易的可能性最小;2000到1万美金的是b档客户,他们有一定的潜力;1万美金以上是a档客户,他们是对公司最有价值的客人。这个指标非常不完美,但是因为它简单,执行起来很容易,而且能够抓住绝大部分的客人,这就够好了。
了解这个信息之后,我们就把与b、c类客户在关键时点的联系设置成了关键的考核项目。一年内,业绩提升了30%,因为这个KPI给了销售方向,帮助他们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回报最大的地方,业绩当然会提升。所以说找到“关键考核指标”绝不是一次会议就能解决的事,它往往需要你和团队一起投入大量时间试错才能找到。
那有了指标,让团队努力做是不是就行了?不行。你还要引导大家找到达成指标的关键行为。就好像你是一个篮球教练,队员知道要投三分球,但是他怎么才能投好呢?你要帮助他们找到方法。所以第三个关键词是“引导团队找到关键行为”。
我曾经辅导过一家销售公司,老板亲自主持业务周会,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大家分享新的销售方法。然后引导去讨论,安排不同的人去尝试不同的方法,他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去寻找提升业绩最关键的行为。
经过了大概一年的时间,他们最后找到的关键行为是向客户要一个承诺,看对方能否履行承诺。比如说一名客户答应第二天把身份证发给你,但是最后没给,那就说明这个客户的意愿其实不强,只是口头上不好意思拒绝你罢了。对这种客户,你就可以放弃了,哪怕他态度非常好。当销售团队这么做的时候,就可以迅速地撇下那些意愿不强的客人,而且让客人履行承诺这个动作,也会增加客人最后成单的可能性,这就成为他们的秘密武器。
好,介绍完这三个步骤,我们说回来。你会发现KPI要发挥作用,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背后所有提升业绩的工作。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3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