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体化原则概论0505/2025
1: 什么是文化情结?请以个人体验描述。 (文化及环境又如何朔造(辅助和阻碍)人的灵性?)
我出生在动荡的文革年代。小时候父母让我凡事都要让着姐姐又让着弟弟,没有人让着我,弱小的我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再赶上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父母又非常忙碌,没有人给我解释,或者说那时父母也搞不清对与错?小小的我一定是充满困惑的,这导致我思想上的混乱,而且是乱上加乱。一个人在混乱的时候常常会质疑自己,所以我猜,灵性,是离我非常遥远的。
看了许教授的身份认同的视频分享,又因为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姐姐都是教师,我也曾经听他们聊起做老师的辛苦和不容易,所以我很早就把教师这个职业排除在我未来工作的范围之外,我选择了做财务。
财务工作从最初开始几年,我就发现对于我认真甚至较真儿的个性,做财务很累。接触心理学之后也意识到心理学是能够帮助我从性格到认知方面都有改善的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领域。而且通过做职业测试,也发现助人是我真的喜欢的工作。
而去年到今年,讲师工作做起来,我发现我还是常常不自信。我一次次的问自己,我仅仅是有讲师的遗传基因?还是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目前似乎也在做讲师?还是在做咨询师?上犹豫不定。目前也不太重要,但是我知道我愿意去尝试。
2:父母、老师和长者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滋养儿童、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我一直觉得我自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认为父母或老师或长者可以滋养儿童、青少年的方式很多,比如常常陪伴,和他们聊天,给他们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常常听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看到他们这个人,懂得他们的需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远离痛苦;并常给他们肯定、赞美和认同,给他们需要的爱,同时不说教,不评判,不给答案,只是去好奇这个人,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所有的决定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做。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4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