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富贵背后的民生之困

2024年3月,我的家乡天水因一碗麻辣烫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泼天富贵”。官方数据显示,仅3月1日至26日,天水市旅游综合收入就达20.5亿元,政府动员全城力量保障游客体验的场景令人震撼。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却鲜有人追问:这场文旅狂欢的真实成本究竟几何?我相信,政府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早已超过这个数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同一年,秦安县有村民为了一处30年前村委会正规划拨的宅基地的巷道问题,历经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十三次信访奔波,耗时八个月,最终竟以“没有不动产登记证"”为由复核不予以受理(根本不谈什么实质性调查及答复)——在那个年代,农村宅基地哪来的产权证?与他同批的33户村民中,仅有3-5户通过不明渠道解决了问题。一边是政府为游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一边却是本地村民最基本的通行权都得不到保障,如此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基层治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北宋宣和年间,汴京城的繁华令张择端绘就了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宋徽宗沉醉在这虚幻的盛世图景中,却对北方金兵压境的危机视而不见。同时期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而城外却是“流民塞途,饿殍遍野”。同样,在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镜厅的金碧辉煌掩盖不了法国农民“面包比鲜血还贵”的悲惨现实。历史一再警示我们:当执政者沉迷于制造表面繁荣的幻象,当民生诉求让位于形象工程,再耀眼的数据也终将成为王朝倾覆前的最后一场焰火。今天,某些地方将文旅经济异化为政绩表演的做法,与这些历史教训何其相似。

在当前的治理体系中,文旅产业已被一些地方政府简化为三个关键词:“造势”、“刷单”、“摆拍”。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动员千人保障一碗麻辣烫的供应,却对村民几十年的宅基地纠纷置之不理;他们能够为游客打造"五星级"的厕所,却对本地居民破损多年的村道视若无睹;他们热衷于发布令人眩目的旅游收入数据,却从不公开政府为此付出的真实成本。这种选择性施政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基层治理的严重异化——将有限的行政资源集中投向能够制造“爆点”的领域,而对那些默默无闻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日常问题敷衍塞责。当一位村民需要花费八个月时间、辗转四级政府只能得到一个不解决问题而敷衍的答复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地方的基层治理已经出现了功能性失灵。

健康的文旅发展应该像都江堰一样,既滋养当代,又福泽后世。李冰父子没有追求个人政绩,而是用“深淘滩,低作堰”的朴素智慧,创造了一个造福千年的水利工程。反观今天某些地方的文旅开发,更像是“烟花工程”——瞬间绚烂,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一地纸屑和空虚的账本。甘肃的文旅发展需要学习瑞士因特拉肯的经验:不追求游客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而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将民生改善程度、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防止出现“重游客轻居民”的畸形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甘肃游子,我比任何人都希望看到家乡的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应该只是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话题,不应该只是政府报告里的漂亮数字,而应该是每个普通百姓都能感受到的生活改善。当一位老农因为巷道不通而摔伤时,再多的旅游收入也弥补不了他失去的健康;当一个家庭因为宅基地纠纷而反目时,再火爆的麻辣烫也调和不了他们心中的苦涩。真正的现代化治理,应该既能打造城市名片,也能疏通乡村巷道;既能服务八方来客,也能守护一方百姓。唯有如此,“泼天富贵”才不会沦为又一场透支地方未来的虚假繁荣,甘肃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2025年5月6日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5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