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帮闲论“编辑”的自我修养
前些日子,一时兴起,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前往昔日曾一起玩耍的简书伯乐所在的城市拜访。很有幸,也在那座城市中见到那位伯乐本人。
伯乐本人与网络中的感觉倒也没太大区别,温和友善,也很健谈。相谈甚欢可作为此次见面的总结。谈天说地中,我们在一事上却看法不同。那便是对我当年在其麾下玩耍时身份的认定。
在我个人的认知中,当年我不过是因为好给几个文友的文章下面留些长评凑凑热闹。被伯乐看见,邀我给些文章写写评论罢了,只不过是一“帮闲“尔。伯乐却要高看我一眼,非得定我为当年她手下“推文编辑”之一。我略感诧异,诚惶诚恐之余,也只能苦笑受此称谓。
既然受了“曾经也算推文编辑”的称谓,以我爱钻牛角尖的心性,心中总是在想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推文编辑。
在过往的年代,编辑这个称谓有着相当高的专业性,对文字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敏感度,在写文一道更是一把好手。不过在进入网络时代,尤其有简书存在后,这样的标准可能有所降低。
不过有伯乐的存在,对推文编辑的要求依然存在。记得当年,那位伯乐即使让我写评,也得先试稿才行。如今,突然间出现在平台的各种文创团体,它们麾下编辑的水平可能就有些参差不齐了。
当然,在这个什么人都可能是编辑的时代,什么样的编辑都可能存在,因此我想在这样情况之下,“编辑自我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何为“编辑的自我修养“?个人以为所谓的“编辑的自我修养”重点有三样:“阅读能力,耐心和个人风骨。”
每一个作者写作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想表达的意识,正确体会作者写作风格和想表达的意识,这就需要编辑的阅读能力。驴唇不对马嘴的评论只能说阅读能力实在欠佳。作者读着头大,编辑自己不觉得尴尬嘛?
再说耐心,不得不承认,读文写评是个体力活,它废的不仅是脑子也累身体。有位朋友和我提起,她一次评文就敢评四篇,因为怕精力不够,评不好。因此评文是一个极具挑战耐性和毅力的工作,评文需要耐心。但就因为如此,评文也不该取巧。
曾看见一篇搞笑的评文,统共二百字,评文人硬是复制粘贴作者的段落一百八十字,还有二十字废话。还有的是,一个人的数篇评论基本上都很制式化,很与AI给的答案相似。看见上面种种,我有时不禁犯嘀咕,若无耐心,何必入评。如此评文你尊重作者嘛?顶个编辑头衔有何意义?
当然阅读能力和耐心是可以用大量阅读和培养心性慢慢建立的,但个人风骨却有所不同,它即简单又复杂,全在个人选择,是选是非曲直,守住对文字敬畏的底线又或是随波逐流,跟着所谓的领头人阿谀奉承地一条道走到黑。
记得前些日子,无意翻到一篇某文创团体的推文,篇幅不大,讲得是此作者对这文创团体主编如何的敬仰。总结就是主编仙福永享,寿与天齐。接着我看到了某编辑有些肉麻的推荐语,我尴尬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身为编辑还是有些风骨的好。咱搞个人崇拜不合适,君子和而不同为好。
写到这,感觉不太对题,但随便吧,反正我只是一帮闲,言论粗鄙了些,也无所谓。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听不听无所谓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