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汇915】没有腐败的年代

【1】@大师兄_朱炫

前两天坐火车去长春,下铺碰见一个做生意的大哥,上车一个人喝啤酒,我闲着没事,也买了两罐,我俩一块喝,大哥喝高兴了,开始跟我吹。
大哥说他儿子在南京九龙湖旁边,买了一个大别墅。
结果别墅有东西。
儿子住进去之后,先是整夜整夜不睡觉。
后来夜里不光不睡觉,还看书,俩小时看一本书。
看完了自言自语,来回踱步。
人魔怔了。
大哥慌了,把儿子送脑科医院,大夫说没病,查不出来。
大哥从医院出来开始抹眼泪。
大哥说我儿子多善良多聪明,虽然没我聪明,但也非常聪明(大哥原话)。
当时大哥没别的办法。去南京旁边的茅山,找了一个大师A。
大师A领到别墅门口,死活不肯进去。
“东西道行深,降不住。”
“魔高一丈了。”
我问,那咋办?
大哥说,回吉林再找。
大哥回吉林,花重金,找了个更厉害的大师B。
“这种事还得是我们那比较灵。”
大哥要请人家来南京。
大师B说不用来,千里之外,能看见。
大哥问,看见啥了?
B说,俩蛇精,千年道行,在别墅底下,就喜欢你儿子,上身了。
我说,白娘子和小青啊?
大哥说你别管是啥,反正当时挺慌,信了。
大师B指点一二,说俩选择,一,让蛇精附身,以后你儿子就出道了,会有神通。
大哥说,二。
大师B交代,回去这么做,那么做,如此可以。
大哥连夜杀回南京,带上自己公司一群小年轻,跑到别墅楼梯下,开始挖。
“钢筋混凝土里面,两条蛇皮,一条一米四,一条两米。”
大哥说,小年轻们一开始不信,后来全信。
“当晚把蛇皮扔九龙湖里,湖边上路灯都灭了。”
大哥说小年轻有几个都吓哭了。
我问,后来呢。
大哥说扔蛇皮没用。
“蛇精还是喜欢我儿子,我儿子善良,它就喜欢善人。”
大哥说儿子先从别墅搬出来,但没事还是老往别墅溜达,不由自主,控制不住。
“我儿子和儿媳结婚6年,没怀上,指定是蛇精害的。。”
“我儿子也做生意,前几年亏了200个,指定是蛇精害的。”
大哥对蛇精恨之入骨,恨不能做成椒盐蛇排。
最后咋解决的呢。
在大哥的坚持劝说下,儿子终于把别墅卖了,搬到城北,立刻好了,精神焕发,彻底摆脱蛇精,儿媳也成功怀孕了。
我说,城北有长江,江里有龙,把蛇精镇住。
大哥摆手,说别墅卖的时候赶上房价好。
挣了200个。
大哥还说,人生啊,一环套一环,要不是蛇精,挣不了200个。
大哥现在在家养蛇了。

 

 

【2】@第七十八代冷眼观潮的布衣

【没有腐败的年代】
王洪文先是得到康平路的一套四室公寓,后来又得到一幢三层洋楼,再后来又得到东湖路七号的一个大别墅,里面包含游泳池、网球场。他对这些都不满意,想让上海市革委会把东湖路电影院划拨给他,作为私家影院(徐景贤:我所接触的王洪文)。来到北京后,中央为他安排了钓鱼台16号楼,他又让人在郊区建了两个别墅,建筑面积分别达700平米和1700平米。
1975年他带家人回上海小住,所用食材都要从各地运来最新鲜的,有南通的蛤蜊,宁波的青蟹,苏州的石榴,还从广州空运过来新鲜的菠萝、香蕉等水果。王洪文还颇爱西餐,到北京后曾经专门从锦江饭店调去一名厨师做西餐,他最喜欢的有牛尾汤、焗牡蛎等菜。此外,王洪文非常喜欢茅台酒,甚至早餐都喝茅台(徐景贤:我所接触的王洪文)。粉碎“四人帮”后,查抄王洪文办公室的时候,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发现里面最显眼是一个大酒柜,柜子里放满茅台酒和中华烟(陈守信,2009)。
姚文元到北京后,一家五口住进了一个有60多间房子的四合院,后来嫌弃院子“狭小”,又搬进一个125间房子的大四合院(北京八中隔壁),装修就花了13万多。197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元,当时北京市户均人口4.1人,每户收入1500元左右,这就相当于当时北京市区87户人家一年收入。而根据一些经济学研究,当时人民币1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00元左右。
1976年,张春桥女儿结婚,在上海锦江酒店摆宴席50多桌,徐景贤送了一台价值2000多元的西德产彩电,陈阿大送礼金1000元(王守家,2016,第201页)。
林彪、康生就比较“清心寡欲”。林彪的毛家湾大宅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林彪私用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加上“林办”的办公楼,建筑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康生的竹园四合院,共有115间房子,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这里本来是盛宣怀的府邸,建国之初董必武曾经住在这里,董老嫌弃这里太大,短住一段时间就走了,康生则在此住了19年。
江青想在钓鱼台亲自种龙井,于是命令空军派4架大型运输机从浙江的杭州运来上好茶树,冬天为茶树搭上暖房,以防冻死,但不到一年那些茶树还是枯萎了,她又叫空军用飞机把这些茶树运回杭州。1971年2月,她在广州休养,要穿一件小大衣,就让空军专机从北京送来;9月初,她住在北京时,想起她在青岛时用过的一个卧榻,又派一架大型运输机把那个卧榻运过来。(杨银禄,2014)。
江青是艺术家,喜欢巴黎的时尚用品,一套假发就价值四千五百法郎(《彻底揭发批判“四人帮”》3)。江青在电视上看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的衣服很漂亮,后来趁马科斯夫人来华访问之机,特意让服装研究部门为她仿制了一件黑色绣花连衣裙和一双云头鞋(杨银禄,2014)。
70年代她一度居住在广州,嫌弃下榻别墅水不好喝,命令专门开凿10公里管道,引来山泉水直接供应到她的楼上;她也喜欢白色沙滩,嫌弃广州的沙子不好,派人专门从海南运来白色细沙;她嫌弃吉姆车冷风不好,广州有关部门一口气为其采购了6辆奔驰(李子元、闫长贵,2014)。
众所周知,江青爱好摄影和看外国电影。她使用的摄影器材都是国外进口的顶尖级产品,仅有记录在案的,1972年一次从香港进口6万米伊斯曼胶卷,就花了好几百万元(李捷、于俊道,2013,第81页)。江青拍照的道具更是丰富多彩,1975年她为了去山西大寨拍照,特意从北京运来四匹马,其他物品拉了好几卡车。
为了满足江青的文化“特供”,仅1975年国家有关部门就进口550部外国和香港电影,耗资达1500万元(主要是版权费),为了让观影效果更好,张春桥又让人从国外花了100万美元专门采购最先进的放映设备(李海文、王守家,2015,第197页)。
杨银禄回忆,江青到晚上8时后,经常约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到钓鱼台17号楼礼堂看电影。看外国原声电影时,还要请外语翻译过来,“一个偌大的礼堂,或是他们五六个人看,或是只有江青一个人看,在微弱的灯光下总是显得空洞而幽深”。
跟康老一样,江青也爱好文物。她先后94次从北京文物管理处拿走古玩、字画、金表等1087件,古籍4600多册,并支付了20.64元,其中清宫的文房四宝象牙笔付了1分钱,墨锭付了2分钱(钟史闻,1977)。
康生是文化大家,也非常识货:“购买”图书34000多册,古玩字画印章等5500多件,其中含有大批宋元版和明版的孤本,还有很多周朝的青铜器。康生为了达到“合法”占有,对一些重要文物都是以从文管处付款购买的形式获得,宋拓汉石经,付10元;黄庭坚的《腊梅三咏》,付5元。康生还嫌弃文管处工作人员估价太高,指责他们“没有无产阶级感情”。
康生在邓拓家做客,赏玩过邓拓收藏的善本书和字画,邓拓家被抄后,立即去文物库房“淘宝”。傅惜华是文化界元老,著名藏书家,康生多次跑到文管处询问:傅惜华的书集中起来没有?康生收集的文物涉及齐燕铭、邓拓、阿英、龙云、章乃器、傅忠谟、赵元方、齐白石、尚小云等96名知名人士以及25个单位。
林彪、叶群对文化艺术不感兴趣,但1968年至1971年间也先后上百次亲自或派人从文物管理部门取走字画1858件,其中一幅是褚遂良真迹,图书5077册,支付766元。此外,林家还从故宫“借”来1000多件上等的玛瑙翡翠、象牙雕塑、瓷器、字画等,密密麻麻堆在卧室里,林彪晚年没事的时候,在家里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从故宫“借”来的精致的八音盒(武建华,2011)。
为了跟老大看齐,根据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统计,黄永胜拿走文物342件、图书5702册,吴法宪拿走文物151件、图书620册,李作鹏拿走文物579件、图书1494册,邱会作拿走文物188件、图书1161册。黄永胜夫人还从原广州市市长朱光那里取得名人画卷77轴、碑帖8册、线装古书3函另510册,献与叶群。
著名画家叶浅予被抄家后,所藏33件名画,林彪获得16件,江青获得古墨、镇尺等3件,陈伯达获得张大干、徐悲鸿画作11件,康生夫获得潘天寿《野趣图》及名贵印章等共9件,李作鹏、汪东兴各获得1件(何满子,2015)。

 

 

【3】@几苇渡

过去的国有单位可以安排子女“接班(顶班)”政策,站在农村孩子角度来讲,也是不公平的。但那时城乡鸿沟太大了,不敢奢望,也无处吐槽。
但,对于国企家庭,则认为这个规定太合理了,老子退了或特意提前退了,让儿子女儿接替有啥不对,不是以厂为家吗,又不是让孩子接五级工、当干部,只是基层岗位开始学,拿最低工资。
那些大院子弟的资源和机会,则又是一番景象。厂里普通工人当然也不了解,更不敢奢望。
社会发展有个过程,越来越公平是趋势。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最关键一点,是有机会去争取一下。

 

 

【4】卫报的这篇有意思,虽然很长但值得一读,一个新的观察切入视角。下面是我觉得精彩的片段:

『...近年来,极右翼意识形态演变为一种极端、霸权的生存主义,试图通过建立所谓的企业城邦和自由城市,让一些极有财力权力的人譬如亿万富翁,有机会逃避公民义务。这一趋势在川普上台后加速。川普在2023年就提到过要在联邦土地上建立10个自由城市,当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如今得到Peter Thiel等风险资本家的支持,相关立法可能在今年底完成。这些自由城市包括洪都拉斯岛上的Próspera,旨在打造不受democracy约束的资本主义避风港,由私人雇佣兵保护+人工智能服务加密货币融资。

这种愿景,一眼看去似乎与川普一直喊着的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口号矛盾,但实际上两者共享的是同一种末日心态:全球精英预见资源短缺和文明崩溃,试图通过高科技堡垒或自由城邦为少数人谋求生存优势。与此同时,极右翼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堡垒国家模式,通过驱逐移民、监禁异己和掠夺资源(水、能源、关键矿产)来应对危机。这种生存主义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末日狂热颇有相似之处,精英们将自己视为被上帝提接的选民,逃离即将崩溃的地球。

极右翼的末日法西斯主义不仅限于宗教,还被气候危机、疫情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等现实威胁放大。全球精英不傻,他们深知气候变暖的后果+疫情证实了全球网络的脆弱性,乃至AI失控的风险。这些危机再叠加核战争等地缘政治紧张,使末世情绪更浓。周所周知,川普2.0的经济计划依赖化石燃料、武器、加密货币和AI,这些产业以牺牲地球为代价,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普通民众被恐惧驱动,接受备荒文化。班农等人通过媒体煽动末日恐慌,推销黄金、应急食品和武器,鼓吹要把美国打造成为堡垒国家,驱逐敌人。川普政府利用外敌法将移民送往萨尔瓦多巨型监狱,展现了所谓自由城邦幻想的黑暗面——一个无视仁泉、一切皆可买卖的特殊区域。

这种末日法西斯主义跨越阶级,将亿万富翁与MAGA基本盘深度捆绑。经济压力和分裂信息让许多人感到无力,但末日叙事为他们提供巨大的情绪价值——通过支持排外政策、否定性别平等或环保法规来获得优越感。这种意识形态不仅加速社会解体,还为私有化和寡头盈利创造机会。

硅谷的末世思潮进一步加剧危机。从有效加速主义到超人类主义,这些理念以牺牲部分人类为代价,追求技术进步和少数人的极致优化。他们对地球的漠视与对火星殖民的痴迷形成对比,譬如马斯克将火星视为新版诺亚方舟,无视地球的生态价值...』

 

【5】@蒜泥猪头

历史上的岳飞为什么被杀,原因很简单,主要就两条:
1.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淮西军事件”,岳飞因为赵构拒绝将原刘光世部数万人交给自己指挥,怒而提交辞职信,擅自离开军队,以替一年前去世的母亲守孝为由,上庐山“隐居”,同时岳飞的死党张宪也一并辞职,岳家军基层军士出现请愿、哗变现象;在其他官员和赵构本人的反复劝说下(赵构连发三道《起复诏》),岳飞才肯回到工作岗位。此事导致赵构与岳飞的关系开始破裂。
2.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下旬,宋金战略平衡已经大致形成,赵构决定与金国和议,并解除各大军头的兵权,彻底结束长久以来的南宋军队山头化趋势,恢复“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北宋老传统;在此过程中,岳飞表现抗拒,再次拒绝配合朝廷改编军队,辞掉赵构给予的“枢密副使”虚职,并离开杭州,又一次上庐山隐居。赵构对岳飞态度彻底翻脸,随即派出头号嫡系杨存中(殿前都指挥使)抓捕岳飞,并授意秦桧等人开始罗织罪名。
(另外,绍兴十一年年初,在淮西之战中,岳飞部表现不佳,在赵构多次下御札催促的情况下,岳家军仍未能及时赶到战场配合其他宋军取得战果。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赵构显然将其理解为岳飞刻意拥兵自重、保存实力,此事很可能导致赵构与岳飞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许多人之所以相信什么“必杀飞始可和”(搞笑吗,就凭现实中岳飞那点对金战绩?)、“迎回二圣致死论”(迎回二圣那是当时南宋从上到下都在喊的精神自慰口号,包括赵构本人也经常喊,甚至赵构发给岳飞的御札里也称“所翼二圣还归,故疆恢复”)之类的屁话,主要是因为对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政治模式的极度无知。实际上,赵构在猜忌武将这方面是较为克制的,换成唐朝那些“雄猜之主”,光是上述的第1条就足以致死了,一个高级将领拒绝配合朝廷削兵权的方案,并采取煽动士卒起哄等方式对抗中央,在皇帝眼中,这就是毫无疑问的作死行为。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名将来瑱(?-763年,曾多次打败安史叛军,平定永王之乱,参与收复两京,绰号“来嚼铁”),像这样玩了一次,马上就死翘翘了:
裴茙频表陈瑱之状,谋夺其位,称「瑱善谋而勇,崛强难制,宜早除之,可一战而擒也。」肃宗然之,遂以瑱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安州刺史,充淮西申、安、蕲、黄、光、沔节度观察,兼河南陈、豫、许、郑、汴、曹、宋、颍、泗十五州节度观察使,外示尊崇,实夺其权也。……【瑱惧不自安,上表称「淮西无粮馈军,臣去秋种得麦,请待收麦毕赴上」,复讽属吏请留之】……八月,瑱入朝谢罪,代宗特宠异之,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代左仆射裴冕充山陵使。时中官骠骑大将军程元振居中用事,发瑱言涉不顺,王仲升贼平来归,证瑱与贼合,故令仲升陷贼三年。代宗含怒久之,宝应二年正月,贬播州县尉员外置。【翌日,赐死于鄠县,籍没其家。】
————《旧唐书》
以“识大体、懂政治”著称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在这种要害问题上,向来是选择无条件服从中央的,一有诏令马上就进京面圣,并且把那些擅自闹事强行挽留自己的士兵给抓起来砍了,以自证清白、向朝廷表明心迹:
秋,七月,上召子儀還京師,以李光弼代為兵馬副元帥。士卒涕泣,遮中使請留子儀,子儀紿之曰:「我餞中使耳,未行也。」因躍馬而去。光弼以河東騎五百馳赴東都, 夜,入其軍。光弼治軍嚴整,始至,號令一施,士卒、壁壘、 旌旗,精彩皆變。是時朔方將士樂子儀之寬,憚光弼 之嚴。左廂兵馬使張用濟屯河陽,光弼以檄召之,用濟曰:「河朔非叛軍也,乘夜而入,何見疑之甚耶!」與諸將謀以精銳突入東京逐光弼、請子儀;命其士皆披甲上馬,銜枚以待。都知兵馬使僕固懷恩曰:「鄴城之潰,郭公先去,朝廷責帥,故罷其兵柄。今逐李公而彊請之,是反也,其可乎?」右武鋒使康元保曰:「君以兵請郭公,朝廷必疑郭公,諷君為之,是破其家也。郭公百口何負於君乎!」用濟乃止。
————《资治通鉴》
(“今逐李公而彊請之,是反也!”一句话点名了皇权专制社会中此种行为的危险性,士卒敢质疑朝廷派下来的新长官、要求留住旧长官,在皇帝眼里这就是“反”!)
......
初,李国贞治军严,朔方将士不乐,皆思郭子仪,故王元振因之作乱。子仪至军,元振自以为功,子仪曰:“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谋四十人,皆杀之。辛云京闻之,亦推按邓景山者数十人,诛之。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
—————《资治通鉴》
(军队哗变挽留主将,主将想要自证清白,唯一选择是把闹事的士兵抓起来砍了)
可见,一个高级将领在兵权这方面敢不配合中央的意图,那就是在玩火,而岳飞前后这样玩了两次。
丁夘,起复太尉、湖北亰西宣抚使,岳飞遣属官王敏求来奏事,初飞请觧官,未报,乃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军事,宪在告,而权宣抚判官张宗元。命下,军中籍籍,曰:「张侍郎来,我公不复还矣!」直寳文阁、新知襄阳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请,宪强出临军,宪谕羣校曰:「我公心事,议必知,盍徃问之?」羣校至,曰:「张侍郎来由宣抚请也,宣抚觧军政未久,汝辈乃如此,宣抚闻之且不乐,今朝廷已遣勅使起复宣抚矣,张非久留者」。衆遂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二
(绍兴七年淮西军事件中,岳飞辞职甩脸子给赵构看,跑去上庐山“隐居”,同时岳家军出现集体请愿行为,企图驱逐朝廷派来临时管理岳家军的兵部侍郎张宗元。虽然没有证据明确表明这是岳飞怂恿大家向朝廷施压所至,但是岳飞事后也没学郭子仪那样严惩这些士兵,那么毫无疑问,在赵构看来,此事和岳飞脱不了干系;至少可以说,岳家军士兵请愿是符合岳飞意图的。)
上命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诣江州,敦请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若虚等至东林寺见飞,具道朝廷之意,飞坚执不肯出,若虚曰:「【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相公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公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公?」凡六日,飞乃受诏。张浚见飞,具道上所以眷遇之意,且责其不俟报,弃军而庐墓;飞词穷曰:「奈何?」浚曰:「待罪可也」。飞然之,遂具表待罪。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二
(淮西军事件性质有多严重?从李若虚的话中可见一斑)
岳飞返回岗位以后。赵构语重心长的对岳飞说:
将行,上谓飞曰:“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飞得上语意,乃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二
(意思是:“小岳啊,你前几天在那里瞎胡闹,我心里并不生气。假如我真的生气了,肯定要整你啊,就像当年太祖皇帝说的,敢触犯我的法度,老子还不TM用剑剁死他。你看,我现在仍然派你指挥军队、分配给你工作任务,可见我并没有生气,你不需要害怕。”
在皇权专制社会中,一个皇帝对臣子这样说话,意味着什么,岳飞好像没想明白,他甚至还能“安”,也许岳飞是真的相信了赵构没有生气吧!)
于是四年后,岳飞又玩了一次火,这次赵构不装了,把他给整死了。

 

 

【6】@耳朵Film

看大家讲了几天,到底是观众不爱看电影了,还是没有好电影。
我肯定觉得两个原因都有,整体电影产量和质量在下滑,观众也在流失。还不说影迷,就是会把看电影当作一种娱乐习惯的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这里有很多原因,电影院里的电影他们不喜欢是一个,流媒体、短视频等等的冲击,也是一个原因。看电影最好的场所是电影院,但对很多人来说,不一定有必要在电影院看那部电影。没那么多钱去看电影也是,韩三平以前有一个论断,大概是中国人有10块钱,先吃饭,再有10块,又干嘛,然后有10块,去看电影,当时他觉得到了中国人有这个10块的时候。现在还是有这个10块,但大家花得更仔细了。因为这个10块,在今天,不一定要花在电影上,可以去露营,去桌游,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做。
当然,在众多的综合原因里,有一股妖风邪气,就是因为某部电影票房和口碑很好,就开始鼓吹“不是不爱看电影,而是电影院没有好电影”这种论断的人。我讲句实话,从大环境来看,就是没有那么多人爱看电影了,而且还会越来越少人爱看电影,这是一个艺术形式,甚至一种娱乐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事情。它不会消亡,但受众一定分流。
一个电影票房异常的好,其实从来不是纯靠质量决定的,这里有更复杂的传播学问题。例如流行吃淄博烧烤的时候,大家都去淄博,遍地都开淄博烧烤,不是淄博烧烤都要换这个招牌,但是淄博烧烤是中华第一的美食吗?坚信这种论断的人,往往就是跟风才看电影的人,他们其实没有什么自己的判断能力。

 

 

 

【7】@唐不闻

和颜回不同,子路在《论语》里三天两头遭孔子批评。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第一批弟子。但是他成为弟子的经历,本身就很传奇。《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路的性格、形象有一番很精彩的描画。说子路性格粗鄙,崇尚勇力,做事说话直来直去。他的打扮更夸张,戴着鸡毛冠,身上披着野猪皮,一副野蛮人的样子。他初次和孔子见面的时候,想要霸凌夫子。看到这个故事的开头,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一个四肢发达,健壮有力的小伙子,瞧不起文绉绉的读书人,总想证明力量才是世界的主导,而不是文化。实际上,孔子身高可能也在一米九以上,精通射术和驾车,力气大过一般人,并非刻板印象里的文弱书生。所以更可能的情况是,中二少年子路只是想和同样健壮的孔子切磋切磋,看看谁的武艺更加高强。
只不过孔子并没有如他所愿展示自己的力量,而是“设礼稍诱子路”,用高端的礼数就折服了蛮勇的青年。从此,子路“儒服委质”,不但一改穿衣风格,规规矩矩打扮得像个读书人,还自愿拜在了孔子门下,成为忠心不二的弟子。
至于孔子是如何折服子路的,《史记》对细节略而不谈。《孔子家语》倒是提供了一个更详细的版本。这个版本里,孔子主动问子路: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很自豪地说:我的喜好是剑术。孔子说:以你现在的才能,如果再学点文化,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啊。子路很不以为然,自负地说:南山的竹子,本来就笔直强劲,砍下来之后作为武器,可以穿透犀牛皮那么厚的皮甲。言下之意,我的武力天赋满满,哪里还需要学习文化。孔子则答曰:把这个竹子末端加上羽毛,前端加上箭头,不就能射穿更深更厚的目标了吗?孔子的意思,学习的作用就相当于加工。好的天赋,再加以后天学习,才能成为最顶尖的人才。这么一说,子路彻悟了。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真实性不太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子路是个好勇、直爽之人。在孔子诸多弟子中,他算是个性相当突出的一名异类。这一性格特征,在《论语》里有不少印证。他的谈话,经常透露出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从一段对话来看一下。有一次闲聊,孔子问几名弟子各自的志向能力。别人还没开口,子路“率尔而对”,就是抢先回答。他说:给我一个千乘之国治理,哪怕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事威胁,内有饥荒灾祸,不出三年,我就能让此处的百姓勇而善战。
从这段话,能看出子路一贯保持着尚武的倾向,且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非常自信。这个特点,也是和孔门其他弟子最大的不同,是子路最鲜明的个性。孔门包括孔子本人,是不太提倡把武力、军事放在太突出的位置的。倒也不是孔子迂腐,完全不重视军事。而是他觉得,武力虽然可以维持秩序,但维持秩序不能仅靠武力。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先在每个人的内心铺设基本伦理,让人与人的互动和谐、润滑起来。凡事都诉诸武力,的确可能粗暴有效,但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武力应该只在必要的时候起作用。我们小的时候,电视机画面有问题,经常用的办法是用力拍一拍,画面就能短暂地好一阵子。但只要智商正常,都知道彻底解决问题不能仅靠拍一拍。伦理和武力,是一个先后的问题。
子路未必不知道,否则就不会拜在孔子门下了。只不过后者是他最大的长处,一个真实又直接的人,很难放下长处避而不谈的。尤其是他也十分重视孔子的想法,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有一次孔子对颜回感慨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夫!”有人用,就尽情施展自己才能;无人用,就隐藏自己的光芒不抱怨,这是君子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只有颜回和他是同道之人。这自然是对颜回的极大褒扬。子路在一旁听得心痒痒,忍不住问:老师,假如现在要率领三军,你会选择谁跟你一起呢?我们都知道子路为什么这么问,也知道子路期待的答案是什么。这正是他天真直率的一面。
子路并非盲目自信,事实上,他不但勇武,又有政治才能。在孔门四科里,他是以政事著称的。早年间,他曾经担任过鲁国三桓之首,季孙氏的家宰。卿大夫的家,是指他们的采地。家宰,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郡县首长。对于子路的能力,孔子心知肚明。他亲口肯定,千乘之国,可以让子路去“治其赋”。又说子路“片言可以折狱”,仅凭一面之词就能准确断案。后来子路任卫国的蒲邑大夫。《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路过蒲邑,对此地的治理效果大加称赞,称赞子路做到了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这些都是子路的优点。
同时,孔子也十分清楚子路的缺点是过于冲动、过于好勇。所以,只要一展示出此种倾向,孔子就要想办法当头棒喝,试图挽救。这就是《论语》里子路常常被批评的原因。
就拿上面例子来说。子路试探性问,假如孔子率领三军,会选择谁一起。孔子当然知道他的用意,却故意不直接讲答案,只是说:仗着勇猛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人,我肯定不选。要选只选对作战怀有敬畏之心,懂得深谋远虑的。
子路的第二个特点是,从来不把喜怒的情绪藏在心里,开心和不开心,都挂在脸上,表达在言语中。喜欢也要立刻说出来,不满也要立刻说出来,非常直接。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假如自己的施政主张得不到推广,不如乘着木筏漂流隐逸。这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后的感慨。后面还有半句,“从我者,其由与?”到时候会跟随我的,大概就是子路了吧。《论语》紧接着就记载了子路的反应。“子路闻之喜。”哪怕只是老师一个基于假设的表扬,子路也开心得不得了。这时候,子路至少也四五十岁开外了。半百的人,跟孩子一样。
孔子还赞扬过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卑不亢,对权贵保持足够的自尊。子路的反应同样是开心极了,且“终身诵之”,把老师这句评语一辈子挂在嘴边。
这两个例子,不但可以看出子路平时情绪外张,还能看出他很尊重孔子,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不过当他不理解老师的做法时,也会直截了当发出质疑,表达不满。而不是像颜回那样,从来不当面否定。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孔子在陈绝粮,跟随他的弟子很多都生了病,几乎陷入绝境。子路看得很着急,也很不理解,怒气冲冲地问孔子:老师平日常说要做君子,君子也会像现在这样穷途末路吗?再如鲁国的公山弗扰占据费县叛乱,召孔子前去,孔子有那么一瞬间动了心,子路很不满地问:天下哪里不能去,要投靠这种叛臣?再如孔子前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为南子口碑不好。子路同样表现得非常生气。
子路的情绪表达,始终都是这么直接。孔子很少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毕竟他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但在《论语》里,我们却看到他常常在跟子路解释,甚至不惜发毒誓。我觉得恰恰说明,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是很特殊的。双方都很在意彼此。
李零先生曾把这一对师徒,比作宋江和李逵的关系。当然,他只是为了说明子路对孔子的忠心。不过我觉得这个类比还不够精确。宋江很难说对李逵有多真诚,但孔子和子路,都动了真情。
子路晚年任职于卫国,死于卫君父子的内乱。在乱兵之中,被击断了帽缨,帽子摇摇欲坠。子路想起老师的教诲,正色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放下兵器,淡定地系好帽缨,正冠而死,死后还被剁成了肉泥。不免有人认为此举迂腐。我更愿意相信,当时的情形,子路已经不得不死了。既然要死,则要死得有礼有节。这不正是数十年前,他跟随老师入门求学的初衷吗?一个和孔门整体风格差异最大的弟子,用最不孔门的方式拜师,又用最孔门的方法献出生命。这不就是教化的作用吗?
子路侍奉孔子最久,他死去的时候,六十三岁,孔子已经七十二岁。前一年,是颜回的死。听闻子路的噩耗,孔子再次哭得无法抑制,四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8】@苏耷水

我想在院子里种点竹子,查了一下怎么种,发现很多人抱怨竹子会到处冒出来,搞的其他花草难以生存,有人说竹子真的很像君子,表面上个个清高独立,却会在地下盘根错节同气连枝,难以铲除。

@九之尾:丁文江嘲竹诗: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生气息相同。

 

 

【9】@秦三见

太好笑了,余华在新书里解释了自己这张表情包背后的故事🌚

 

 

本期内容由  【喷嚏优选第1252期】三胖蛋原香味瓜子、乐敦V蓝钻眼药水  提供支持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099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