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狠的真相: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就是一个笑话,列侯之女黛玉落魄离世,贾府立马被抄。原来黛玉才是贾府真正的“护身符”!
最初读《红楼梦》,总觉得林黛玉不过是个娇弱爱哭的病美人,可随着阅历渐长,如今再看,竟惊觉发现她才是贾府兴衰的关键,宛如贾府的“免死金牌”。
不信你瞧,她一离世,贾府紧跟着就被抄家,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恐怕这背后,藏着曹雪芹精心埋下的,两百多年的“职场潜规则”吧。
01、林如海的“临终操作”
林如海弥留之际,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既不把黛玉送回苏州老家,托付给林家亲戚,反而将她送到关系并非最为亲近的贾家。
小时候读这一段,只觉得是贾母心疼外孙女,所以接来身边抚养。可如今再细细琢磨,林如海此举,实在是高明至极。
林如海是何许人也?林如海官职虽然不高,但实权在握,是探花出身。是皇帝在江南的“钱袋子”兼耳目;
他身为巡盐御史,掌管盐税,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肥差,就好比当今税务总局局长,而且还是妥妥的皇帝的心腹大臣。
他之所以把黛玉送到贾家,实则是变相让贾家立下了“军令状”:“我女儿要是出了任何差错,你们可得掂量掂量后果!”
并且有意让黛玉宝玉联姻,可以庇佑其一二,可谁知贾母作死,渐渐的冷淡了黛玉,错失了一份良缘。
这情形,恰似商界大佬把儿子送到对手公司,看似是送孩子去历练,实则是留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朋友公司去年空降了一位副总,业务能力平平,却没人敢轻易招惹他。后来大家才知道,他父亲竟是某部门的大佬。
真相往往就是如此:“有些人的价值,并非体现在自身能力上,而是源于其背后的强大背景。”
林如海可是妥妥的皇帝近臣,如果他不早逝,贾家压根儿高攀不起,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02、元春封妃的猫腻
黛玉刚进贾府不久,元春就突然被封为妃子,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贾家上下欣喜若狂,仿佛祖坟冒了青烟似的。
然而,若仔细推敲,其中疑点重重。元春的判词是“虎兕相逢大梦归”,暗示她最终死于政治斗争。而她封妃的时间,恰恰就在黛玉进府之后。这似乎暗藏着什么猫腻似的。
在职场中,老板突然给你升职加薪,先别忙着高兴,很可能是要你承担责任,或者当“背锅侠”。天上从来不会掉无辜的馅饼。
皇帝突然封元春为妃此举或许也是有此心思。
他先用元春封妃这一招麻痹贾家,传达出一种信号:“好好照顾黛玉,日后必有好处。
一旦黛玉去世,皇帝便立刻翻脸,心想:“连人质都没了,留着你们还有何用?”于是开始了对贾府的清算。
就像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技术总监在职时,客户如同潮水般源源不断;他一走,公司的业务瞬间一落千丈,很快就乱作一团。
正如有句金句所说:“有些人看似平凡无奇,但缺了他,整个公司都可能陷入绝境。”
所以,有时候要擦亮眼睛,明查秋毫,不该动的人最好别动,以免惹来事端。
03、黛玉必须“病死”的真相
黛玉在中秋夜,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香消玉殒,正所谓“冷月葬花魂”,而贾府被抄家,恰恰就在半年之后。
为什么是病死?
倘若黛玉是死于他杀,林如海昔日的旧部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定会掀起一场社会风波。只有自然死亡,才最为“干净”,皇帝也能撇清关系,置身于事外。
所以,病逝是最好的理由。
想当年,乾隆一驾崩,嘉庆立马抄了和珅的家。这其中的套路如出一辙:靠山在世时,无论如何行事都相安无事;一旦靠山倒下,清算便至日可待。
曾听闻某富二代突然遭遇公司破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父亲的生意伙伴在半年内全部被调查。网友们不禁辛辣点评:“这哪里是单纯的破产,分明是‘保护伞’失效了!”
由此可见,黛玉玉陨后,贾府被抄也在情里之中了。
写在最后:
曾经,我以为《红楼梦》只是一部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如今才恍然大悟,它实则是一本暗藏玄机的“职场生存手册”。
重新审视书中三个细节,便能发现诸多端倪:贾母为何执意要促成宝钗二人的婚事?恐怕是想借此绑定未来的“保护伞”;
王夫人又为何也选择宝钗?无非是看中薛家商贾之家,不会带来政治风险;宝玉最后为何出家?有人说是为情所困,开悟了,了却红尘情缘。
后来被困监狱,由贾芸、小红等人所救,我看未必是这样,很可能是皇帝发了善心,取消了斩草除根的计划。
他救不了湘云,守不住宝钗,又忘不了心心念念的黛玉,最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后遁入空门。
“有些线不能踩,有些人不能动。”
就像有些原则,像江河的边界,一旦越界,便是万丈深渊;有些感情,似雷区的禁地,倘若触碰,即是满目疮痍。
贾府、贾母最大的失误,便是弄丢了皇帝默许的“人质”林黛玉,最终加速了其走向覆灭的脚步。
教训是惨痛的,愿后来的人都能有一对明亮的双眼。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