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诗学:王巧英《浣溪沙·千岛湖感悟》的空间叙事与意境生成——文/马学林——宁夏

水之诗学:王巧英《浣溪沙·千岛湖感悟》的空间叙事与意境生成

马学林:北京大学毕业,国家一段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格律诗词)

王巧英的这首《浣溪沙·千岛湖感悟》以精炼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立体的水韵世界。上阕开篇"倒泻银河碧浪开"即以夸张手法将千岛湖之水升华为天河倒泻,瞬间确立了全词的宇宙视野。这种将自然景观提升至神话维度的写法,令人联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却又以"碧浪"二字保留了江南水系的温润特质。

"湖中千岛似瑶台"一句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将散布的岛屿比作仙家瑶台,赋予地理景观以超凡脱俗的品质。而"烟纱漫漶湿青苔"则进一步将视线聚焦至细节,以朦胧的烟纱与湿润的青苔构成触觉意象,使整个上阕形成了由远及近、由巨及微的完整空间叙事。

下阕转入时间维度,"渔火星灯明复灭"通过光线的闪烁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莲舟载月踏波来"共同构建了动静相生的画面。最妙在结句"风敲平仄入诗怀",将自然现象与诗歌创作相勾连,风之韵律成为诗之格律,实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将自然审美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过程,正是中国古典诗词"感物吟志"传统的当代呈现。

全词六句呈现出"天地—山水—草木—灯火—舟月—诗心"的递进式结构,最终将外在景观内化为诗人的艺术感悟。王巧英以现代人的眼睛捕捉古典意境,在严格的词牌格律中展现了千岛湖作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景观特质。特别是"湿青苔"与"踏波来"等细节描写,使壮阔的湖光山色中蕴含着细腻的生命体验,这正是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值得珍视的品质。

附:浣溪沙千岛湖感悟 

文/王巧英

倒泻银河碧浪开,湖中千岛似瑶台。烟纱漫漶湿青苔。渔火星灯明复灭,莲舟载月踏波来。风敲平仄入诗怀。

(摘草原雄鹰诗社2025第13期同题作品展播【组诗词:咏千岛湖】作者/草原雄鹰诗社社长)。

作者简介

马学林,男。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国家一级诗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格律诗词)世界孔子学院终身名学誉院长,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终身名誉主席,获中国当代十大文化学者荣誉称号、中共中央在党50周年纪念章、联合国文化艺术丰碑奖、艺术评审委员会终身副主席。写有两万一千七百多首格律诗。2025年5月9日于北京)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2102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