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的春天(2)
迎春决定相亲的时候是在有了正式的工作之后,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迎春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迎春才决定在家人的安排下去相亲。这一年,迎春29岁。
在此之前,迎春一直拒绝相亲,其实,这也是迎春在跟家人赌气。
高中毕业之后,迎春没有考上大学,他决定去社会上闯一闯,但是父亲拒绝了他的这个想法。父亲认为,一个人还是多上几年学才会有更好的出路。于是就不顾迎春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让迎春去上职业学校了,而这,严重违背了迎春内心的想法。
迎春的父亲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不富裕,很多人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大部分人家的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即使能上学,最多上到小学毕业就再也不能去学校了。
迎春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十四五岁的时候迎春的父亲就跟着迎春的爷爷去地里干活去了,耕地、送粪、锄草、施肥、秋收……所有的农活在迎春的父亲辍学一年之后全部学会了,而且,甚至比迎春的爷爷干的都好。但是,也让迎春的父亲尝到了劳动的艰辛。
后来,迎春长到十来岁的时候,迎春的父亲就经常教育迎春:给爹好好学习,将来争取考住大学,不要像我当一个农民。当时,迎春对父亲说的话并不理解,他也从来没有去地里干过农活。他只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学习。至于,将来干什么,迎春没有想过。
有时候,迎春经常能看见父亲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发呆,然后嘴里就会发出“唉”的一声叹气。迎春问父亲咋了,父亲每次都会说:当初要是再多上几年学就好了,也不至于现在受苦了。后来时间长了,迎春对父亲的叹气也就习以为常了。每次当父亲叹气的时候,迎春就会说:要是再多上几年学就好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迎春的父亲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了迎春身上,他给迎春取名为“迎春”,就是希望迎春能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春天。
上高中的时候,迎春在班里的学习成绩还比较不错,可是距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不是迎春自己所能决定的,因为迎春上的这所高中就是县里边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教学质量和重点高中不可同日而语。之所以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因为中考的时候,迎春的分数没有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能考上一所高中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毕竟,在迎春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农村,人们虽然已经能供得起孩子们上学了,但是,家长们对学生的学习依然不重视,导致很多孩子初中没上完就不上了。迎春能上完初中并顺利考上高中,实属奇迹。
迎春不想让父亲失望,可是,大环境就在那里摆着,一个人纵使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改变这个环境。而且,迎春就读的这所高中的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好几届高中毕业生,没有一个学生能考上大学。
所以,迎春也就和所有的高中毕业生一样,没有任何悬念地落榜了。
落榜之后的迎春,心情十分沮丧,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父亲对他的期望,整天连家门都不出,每天无精打采的,茶不思饭不想。父亲这个时候,又开始叹气了,这一声声叹气里面既有对迎春落榜的失望,又有对迎春一蹶不振的担心。
迎春做出不上学的决定是在半个月之后,他要出去闯荡,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还想让迎春继续上学。父子俩因为这件事有了分歧。
最后,还是迎春选择了妥协,他不想让父亲太失望。迎春去了当地的一所职业学校。
结果可想而知,当你所做的某件事严重违背你内心的想法的时候,即使你再努力的去做,也只会适得其反。迎春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迎春的父亲不明白。三年的职校生涯没给迎春带来任何生活的希望,反而让迎春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父亲再也没有任何能力去让迎春继续上学,只能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迎春要受苦了。
不上学的这些年里,迎春当过保安、饭店服务员、开过出租车、还在货站当过搬运工……眼看着迎春的年龄越来越大了,也该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但是,迎春对比却始终无动于衷。
共有 0 条评论